意大利之行的汇报被多次推迟。很明显,希特勒根本不愿意听取瓦利蒙特的报告。在一次形势讨论会上,凯特尔竟然小声劝这位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收起您的公文包”,不要汇报了。瓦利蒙特愤怒地拒绝了这种无理建议。他认为,他不仅对形势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他还必须代表在意大利的正在继续实施艰苦退却德军利益说话。在当天的形势讨论会上,轮到了瓦利蒙特汇报时,还没等他讲上几句,希特勒就用喋喋不休的责难和猜疑,驳斥了他所有充满数字和技术数据的论据。因为这些论据不符合希特勒事先作出的判断。瓦利蒙特还不肯退让,但希特勒已摆了摆手示意副官收起地图和资料。
没有一个人出来支持瓦利蒙特继续汇报。接着,希特勒“顺水推舟”地解释说,亚平宁阵地还需要“7 个月时间”,才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希特勒撤消了西南线总司令凯塞林下达的企图在3 周内将西线总司令部撤到亚平宁阵地的命令,并要求“最迟..要把防线固定在..特拉西梅诺湖高地”。同时,将“戈腾阵”改称“绿色防线”。凯塞林元帅在他“失宠”后数周,即7 月初才被允许到“山间别墅”作口头汇报,但他一无所获,约得尔有意记下了希特勒的一句关键的话:“唯独意大利这个狭长地带能够阻止敌人的优势和作战主动权”,但他又莫名其妙地补充写道:“关于夺取每一平方公里上地和争取每一周时间的必要性及形势,元首作了印象颇深的阐述。”为了为这一战略辩护,同时还否定“绿色防线”,希特勒数百次不厌其烦地上用了在构筑西方壁垒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数字。对此,约德尔记道:“在700 公里长的工地上,有70 万人施工。每天有350 列火车和同样多的船只实施运输。在1 年半的时间里,只有德国工人和4000 台揽拌机在那施工。”
这种取决于政治和个人威望的指挥,产生的最终结果是:
完全暴露在敌人空中优势卜的驻意大利德军,不得不在2 个月后即8 月底,撤到亚平宁阵地;
由于他们已精疲力尽,因此亚得里亚侧翼这段最薄弱的防线,很快被对方突破;
直到此时——为时已晚——才向西线派来第一批增援部队。
盟军登陆已经10 天,德国大本营不在战略上,反而在细节上进行无休止的和议而不决的议论,使宝贵时光白白流逝。就在这时,希特勒突然出人意料地动身到达苏瓦松附近的马尔吉瓦尔,到附近的“指挥所“——“托特组织”于1943 年为防御敌人登陆曾在此设立大本营——与龙德施泰特元帅和隆美尔元帅会商。希特勒此行的起因,是由于西线总司令希望大本营能派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或副参谋长前往西线,“商讨下一步的战事”。但人们事先没有料到,1944 年6 月中旬,希特勒与马尔吉瓦尔并未作较长时间停留。这也是希特勒最后一次到法国。
约德尔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中唯一参加这次旅行的人。在他的这段日记中,除了“空中优势的描述”外,找不出一点象战后文学作品那样的扣人心炫的描写。在那些战后的文学报导里,讲述了以隆美尔为代表的反对派在希特勒面前的义正词严的场面,还描写了希特勒仓促起飞时,一枚失控的“V—1”型火箭从飞机旁掠过等戏剧性情节。无论是在后来的形势讨论会上还是约德尔同他的副手的谈话中,都没有提到过一点这类的情节。
西线的两位总司令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最高统帅的意图,期待着能亲临马尔吉瓦尔,与希特勒面谈,同时也横下一条心准备向希特勒说明,只靠目前的和即将得到的兵力兵器是不足以控制局势的。当讨论到科唐坦半岛和瑟堡有被切断与诺曼底后方的联系的危险时,希特勒也意识到形势严重了,不论他高兴与否,面对这种形势,他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特别重要地点,对敌人登陆场实施“各个击破”的种种幻想,都迅速破灭了。但是,他不是象在此作战的第7 集团军所要求的那样,从没有战事的地域尽可能调集大量兵力,投入瑟堡“要塞”,而是将所有兵力南调。结果,10 天后美国人拿下了瑟堡城和港口,数千名德军被俘,而在其他防线,德军却异常短缺。而在此期间,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还受希特勒之命,不惜浪费时光,去详细调查是否每个人都认真执行了他的命令。
关于在马尔吉瓦尔所谈论的内容,约德尔个他6 月17 日的日记里做了如下记载:“元首准许根据形势变化,对党卫军第1 军防守的防线作小的修正。”但是,却没有提到讨论当天下午国防军统帅部命令中第一次提到了那个更大的计划,即“在卡昂——法莱斯一线以西地域,集结4 个党卫队装甲师,元首将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投入反突击”6 月底以前大本营发布的所有命令和基本设想,都是围绕着元首的这一以4 个党卫队(第1、2、9、10)装甲师为核心的企图。在阻止盟军登陆的第一个回合失败后,第二阶段的“局部有限的进攻”行动也受挫,为此进入防御的第三个阶段,即集中反突击攻击方向选在巴勒兽瓦,这是个位于登陆一线中部的一处海岸小城,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下一个作战目标,给英、美军登陆场之间打进一个楔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