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 号记录稿片断
·························· 第14 号记录稿片断
····························“轴心”的崩溃
第四章···················三条和更多务战线的出现
························ 1943 年末—1944 年初
·························· 第10 号速记稿片断
·························· 1944 年的头几个月
第五章····························盟军登陆
······················积极防御的尝试——至6 月末
·························消极防御——至7 月末
···················从突破阿弗朗什到诺曼底战斗的结束
··························第46 号速记稿片断
第六部最后阶段(1944 年夏——1945 年5 月)
第一章·················· 到1944 年岁末——1945 年初
·························各条战线和联盟的崩溃
······························ 阿登攻势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大本营,完全操纵在一个人手中。曾作为天才的战局计划和杰出的军事指挥官的发源地,对很多人来说、大本营甚至在战争形势恶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德国军队心怀坚定信念的可靠支柱。但它最终也没有使大家——国防军和人民——免遭战败的厄运。甚至到今天,在当代人面前提起“元首大本营”,都似乎要冒一点风险。
德国公众的这种义愤,当时和现在主要是针对身为“国防军最高司令”的希特勒个人的。然而,在大本营总参谋部身居高位的那位军官,也应承担部分责任,但仅仅是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这个职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而且还因为他的经历与一种特殊的责任感维系在一起。如果当时的条令对职责作了另一种规定,明确指出不包括高级总参谋部军官的所谓“共同责任”;如果那些年里,公正和邪恶对德国大本营的最高指挥只是偶尔发生影响;如果战后同盟国法庭对总参谋部军官的责任,进行了完全相反的判决,那么,剩下的就只有自己良心上的自责了。因为被置于这种地位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不承认,上司们的可怕的命运之力从他身边掠过的时候,都不会不留下痕迹的。
尽管如此,为了满足历史研究者的需要和愿望,作者还是欣然命笔。这也是为那些同路人,履行他个人的一点义务。正是由于那些站在第一线的高级军官们残遭非命,才能使作者在战后对德国大本营及其国防军统帅部的本质和作用,作只言片语的描述。
但是,该书的这一特殊目的,不应有损于历史的真实性。促使作者写书的动机,恰恰是想进一步澄清各种事件,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朽中,对软弱和失职没有进行指摘;同样,也没有将成绩和功劳作为辩解的资本。在希特勒面前,每一个军官都不可能有独立作出抉择和采取行动的自由。对这一点,该书比战后任何一本著作都进行了更清楚的描述。这种状况,在国防军统帅部首脑凯特尔和约德尔,与其下属的总参谋部军官们——作者也在此列——之间,就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作者多次观察,每一位来大本营听报告和作汇报的前线司令官,几乎没有一位不感到希特勒的束缚和压力。在这方面对国防军统帅部的高级军官们进行“辩解”,已不属于事实范畴。超出事实之外的东西,应留给历史去评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