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公而论,之所以能取得战胜希特勒好大喜功、贪得无厌的结局,应归功于形势,其次是环境。另外,还有一点令人快慰的至今仍留在作者记忆里的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终于第一次与陆军总司令部站在一条战线上,终于以其自己的直言冲破了希特勒观点的束缚。因为再次向莫斯科发起攻势的先决条件,还远远没有具备。
然而,当希特勒在尔后几天访问各集团军群司令部时,又再次兜售起他的计划和思想来了,从而将一时的平静重新打破——可以肯定,他之所以这样作,并不是企图消除陆军总司令部的立场,只不过是受其本性所驱使。7月21 日,希特勒在北方集团军群对冯·勒布元帅说,莫斯科只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斯拉夫的民族特性”应作为考虑不久摧垮俄国的新的因素。8月4 日,希特勒在中央集团军群说;进攻莫斯科,在他的计划中排在第三位。夺取对俄国人来说“生命攸关的地区”比一切都重要。即首先是列宁格勒及波罗的海沿岸及其工业区,其中包括重型坦克生产基地;其次是顿涅茨地区及哈尔科夫——“俄国经济的总基地”——这一地区的失陷,“必将导致敌人全部经济的崩溃”。同时,希特勒还矢口否认——也作为对军事情报部门的指责——说,如果他事先更清楚地了解到敌人坦克和飞机的数量,他“将难以定下进攻俄国的决心”。8 月6 日,他又对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表露了同样的思想。而在此其间,陆军总司令利用两次巡视前线的间隔时间到大本营拜访时得到的却是希特勒赞同进攻莫斯科的印象!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汇总各方面信息之后,认为应继续扩展已经取得的协调的关系,遂于8 月7 日与国防军指挥参谋邮参谋长约德尔进行了一次内容广泛的长谈。谈话是从这个基本问题出发的,即“我们是击溃敌人还是想获取经济目标”。对此,约德尔说,“元首大概认为两者兼顾是可能的”。哈尔德接着说,需要使用到莫斯科上的力量绝不能分到列宁格勒上。“是莫斯科还是乌克兰的问题,或者说莫斯科与乌克兰问题,必须给予答复”。因为“..不如此,敌人的兵源在秋季之前是不会枯竭的”。南方集团军群不仅无需增加兵力,反而就集中全部兵力于“为大范围的、关键目标的作战”——这主要是指莫斯科。哈尔德离开约德尔时确信,此次谈话必将坚定约德尔支持陆军观点的信念。
哈尔德的这些意见为以后的事态发展所证实。谈话的第一个成果是,8月10 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在国防处与陆军作战处取得完全一致的基础上,并由国防处起草的形势判断。这份附有地图和力量对比的文件,在一开始指出,中央集团军群前方之敌是一个强大兵力集团,歼灭该敌,接着占领莫斯科,是最重要的目的。从中央实施的、越过友邻集团军群的这一诱人的作战行动应当取消,或是待以后实施。以“步兵集团军”为中路,装甲集群配置于两翼,对莫斯科的进攻可望于8 月底开始。
这份报告促使希特勒制定了“第34 号指令的补充指令”,并于8 月12日下发对莫斯科的进攻终于在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特别是中央集团军群,本应在“完全消除两翼威胁”以及对列宁格勒的作战得到全面保障的情况下开始行动。——而目前仅限于包围。“补充指令”指出,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必须是”“在冬季之前从敌人手里夺取莫斯科这个国家、军备和交通中心”——而以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并阻止敌军重整旗鼓以及重建国家机构”’。按照这一指令,南方集团军群在取得乌曼胜利之后,如有可能,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下一步目标——克里木、顿涅茨地区,甚至巴统。
几天后,当北方集团军群局部受挫时,尽管哈尔德和该集团军群司令部认为无关紧要,但仍使“最高领导机构坐卧不安”,并由此导致希特勒再次直接干预。他命令陆军总司令部在缺少后备力量的情况下,立即调中央集团军群的几个装甲师增援北方,阻止敌人对旧鲁萨的突破。此次行动正如前面多次提到的那样,同样缺少“先决条件”。冯·博克元帅认为,希特勒的命令是“不现实的苛术”。因为将要增援北方的这几个装甲师,部分由于坦克零件散落,根本无法开动;另一部分由于担负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任务,无法分身。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便积极在他的总司令身上活动,而布劳希奇已懒于争吵,也不想“抢先作出重要决断”,最后,只答应以“与约德尔一商”而了事。
鉴于国防军最高指挥机构的犹豫不决,以豪辛格为首的陆军作战处,在未让哈尔德知晓的情况下,以异乎寻常的手段,提交了一份关于下一步作战的“备忘录”;同时,即8 月18 日,以瓦利蒙特为首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国防处,向约德尔递送了一份对新形势的判断报告。在这两份文件里,总参谋部内的中年军官们,竭力从东线态势和德国整个形势中寻找一切论据,再次力主将莫斯科作为主要目标;并证明,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够繁重的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