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因此在一些指挥问题上的争执日渐频繁和严重。对此,哈尔德于7 月18 日写道:
“我昨天提出的建议,以及昨天元首曾不客气地加以否定的、关于在顿河北岸集结部队以攻击罗斯托夫的建议,今天庄元首的报告里,又突然表示赞同,并命令部队在广阔的战线上渡过顿河,并要求开始实施斯大林格勒会战。”
在7 月23 日的日记中,哈尔德又对此事写了如下按语:
“元首在报告中说:自从他自己于7 月17 日违背我的意愿,命令集结快速部队进攻罗斯托夫以后..被门外汉看作是一次毫无意义的集结,以外翼的空虚..对这两者,我都提出了强烈警告。凡是取得显著战果的地方,癫狂症患者便对那里的指挥进行最严历的指责。”
当夏季攻势开始还不到一个月时,哈尔德又在总体上作了如下评论:
“对敌人现有兵力的低估,越来越离奇和危险,越来越难以使人承受。现在根本谈不上严肃的工作态度。凭借一时印象而实施的病态管理,对指挥机构和他的能力缺少丝毫判断,已成了这种所谓‘领导’的标记。”7 月29 日,希特勒再次谈到在罗斯托夫附近“集结”部队的事。
对此,陆军总参谋长写道:
“(元首)异常激动..对别人的错误,进行了无法忍受的辱骂。其实,这都是由于他——希特勒——所下达的命令而造成的结果。”
在第二天的形势讨论会上,又展开了激烈争吵。然而,当时还没有任何人能够认识到达场争论后来向着灾难性的方向发展,最后导致了斯大林格勒一役的惨败。对这次争论,哈尔德对约德尔的典型态度,作了如实的记载:
“在元首作完报告,轮到约德尔将军发言时,他自以为是地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将决定于斯大林格勒。因此,有必要投入A 和B 集团军群——此间,南方集团军群已分为A、B 两个集团军群..为此要重新进述一下我的一个想法,6 天前我就将这种思想报告给了元首,但在国防军统帅部的醉态龙钟的一伙人中间,没有一个人理解这一思想。”
这次形势讨论会后,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夺取斯大林格勒的意义又有了新的认识。但希特勒最初的计划里,只把斯大林格勒城看成“军备和交通中心”,只用来为高加索的主要作战方向的进攻提供翼侧保障。随着战争的推移,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夺取斯大林格勒的意义,而且在国防军统帅部7 月23 日颁发的第45 号指令“继续实施不伦瑞克作战”中作为命令提出,只有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地域,才能为下一步的机动提供充分的保证。
东线屡遭挫折的局面,应归咎于希特勒的作战计划。7 月16 日,即在国防军统帅部第45 号指令发布的前一周,陆军总参谋长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与格伦(东线谍报处处长)和豪辛格交换关于即将到来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想法。正当我们在罗斯托夫北部和顿河南部苦战的时候,我们还要准备斯大林格勒会战,甚至还要参加。”
如果说人们在夺取斯大林格勒对下一步整个作战行动所具有的关键作用上,取得了一致意见,那么其他为之争论的事情还有的是。因为,希特勒不顾他人反对,在发布第45 号指令后,仍然坚持他的其他全部作战目标——占领整个黑海北部和东部沿岸,封锁穿越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军用公路,占领里海西海岸及其巴库,以及阿斯特拉罕至斯大林格勒的伏尔加河下游地段,而且要一气呵成。到8 月中旬,由于兵力和机动手段的短缺,攻势势头已开始哀减。而希特勒不仅不立刻收步,维持现状,反而向各方施加压力,使本已存在的纷争更加激烈。然而,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无力满足他的要求,希特勒只得拆东墙补西墙,把几个师调来调去。
在这段时间里,在顿河中游的德国盟国的各集团军显得软弱无力,尤其是俄军对勒热夫地域的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威胁性的进攻,使位于乌克兰的大本营的紧张气氛有一触即发之势。因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卢格元帅于8 月8 日,在“狼穴”强烈要求希特勒把从前线调走的装甲师(第9、11)调给他,以应付当前的局势。而希特勒顽固地坚持说这两个在冬季危机中留置下来的师、是为了对付苏希尼契的苏军防线突出部,从而作为尔后进攻莫斯科的一个出发基地。克卢格没有被这些废话所迷惑,最后,他以一句使人终生难忘的话反驳希特勒说:“我的元首,那么您要承担责任。”说完拂袖而去。这位过去曾受到作者尊敬的军长,以他的言行举止为作者树立了楷模和榜样,然而却保护不了克卢格自己:两周后,他再次被召到大本营,承当了“由于兵力使用不当”而导致行动失败的责任。
就这样,在苏希尼契又出现了一处疮疤。与此同时,勒热夫的形势朝不保夕,造成了带有历史性的重大后果。两天后,在8 月24 日的中午会商会上,哈尔德又重新提出,给予在勒热夫作战的第9 集团军以机动自由,撤到一条与其被削弱的兵力相适应的防线,从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使德国陆军在仅仅9 个月后相继失去其总司令和总参谋长——这些胜利战局的最初计划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