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骨金文中的邑
甲骨文中邑的材料约略有200多条,金文中亦有一些。邑的规模有大邑与小邑之分。顾名思义,大邑规模必定可观,如商王都即以大邑称之:
大邑商。(《甲》2416)
武王既克大邑商。(《何尊》)
此商都也称作“天邑商”(《英》2529),或迳称“王邑”(《英》344)、“商邑”(《■簋》)。但甲骨文中之“大邑”未必尽指王都,如:
方其敦大邑。(《合集》6783)
贞■大邑于唐土。(《英》1105)
唐之地望,或谓在今湖北随县西北之唐城镇,古唐国所在①;或谓在山西南部夏县一带,即唐叔所封大夏之地②;不管怎么说,据它辞“方其出于唐”(《甲》2924),此等大邑时受敌对方国侵扰,可见是王国的边地重镇。
至于小邑,骨臼刻辞有:
戊寅小邑示二屯,岳。(《合集》17574)小邑大体是分布于各地的小规模邑聚。
在商代,大小邑簇集各地,甲骨文有二邑、三邑、四邑、十邑、廿邑、卅邑等等③。邑以群称,一小地域范围竟多达30邑,反映了人口的增衍程度和邑聚的密度,然其邑应该属之中小规模者。
甲骨文有云:
……其多兹……十邑……而入执……鬲千……(《合集》28098)鬲为人鬲,即人数,十邑鬲千,平均一邑为一百鬲(户),则至多算作中下之邑。文献有谓“十室之邑”④、“三十家为邑”⑤、“邑人三百户”①、“千室之邑”②,邑的规模大体以人口的众寡为准。凡群称的邑,大概都自有其命名。西周厉王时《■从■》所云“十又三邑”,分别名之为■、■、■、■、言、■、句商儿、雠■、競、■、才、州、泸。商代群称之邑有云“炋、■、鄙三邑”(《合集》7074)、“魌、夜、方、相四邑”(《合集》6063),亦十分难得的记下了群邑之名。
旧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③此乃西周晚期以后出现的“正名”现象,都字的产生比较后起,厉王时《宗周钟》铭有“王敦伐其至,扑伐厥都”,至为四至之至,即方国之都的周围边地。春秋齐灵公时《叔夷搏》记鲍叔之厘邑,又称为厘都。但案之商代却不然,邑为居民聚居点的通称,并不以宗庙先王之主的有无细加区分。商代的邑,据其性质可分为四大类,叙之于下。
其一,商王都称邑,见上文。
其二,方国之都称邑。如:
(1) 王族其敦夷方邑旧,左右其■。(《屯南》2064)
(2)左其敦柳邑。(《合集》36526)
(3)雀克入■邑。(《合集》7076)
(4)其既入邑龙。(《乙》5241)
(5)……呼……丙邑。(《合集》4475)
(6)令邑并执■。(《英》608正)
(7)邑■。(鼎,《三代》4)
(8)利邑。(周原甲骨文42)
(9)辛邑■。(矛,《文物资料丛刊》3,203页,图3)
(10)余征三邦方……■■令邑。(《后》上18.2)
以上夷方邑旧、柳邑、■邑、邑龙、丙邑、邑并、邑■、利邑、辛邑、■邑等,大抵是为方国之都。其中邑龙当为龙方之都,它辞有“贞勿呼妇井伐龙方”(《续》4.26.2)。丙邑为丙国之都,近有学者统计,有铭的丙国铜器约有170余件,时代约自商代武丁至西周早期康昭之世,其立国至少前后有300余年①。邑并为并方之都,甲骨文有“并方”(《乙》7767)。它辞有“贞并、■伐■方”(《粹》1535),■亦称“■方”(《续》5.28.8),故知并亦同为方国。山西石楼城关公社肖家塌曾出土并国铜戈②,有人认为并国可能就在今山西中部一带③。利邑即《商书》“西伯戡■”或《路史·国名记》“黎氏故国”所在,《说文》云:“■,殷诸侯国”,址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④。辛邑矛出土于陕西渭南南堡村西周初墓葬,但辛国铜器晚商已见,山西灵石施介一座商墓,所出一件铜解的器内底铸有“辛”字“徽识”⑤。
王都或诸国之都,两周以来亦每每以“邑”称之。成王时《卿鼎》称成周洛都为“新邑”。厉王时《散氏盘》有“散邑”、“井邑”。春秋时《曾侯乙编钟》有“楚邑”、“申邑”、“晋邑”之称。《左传·桓公十一年》称郧国伐楚所联合的随、绞、州、寥四国为“四邑”。《说文》谓“邑,国也”,是切合商周时代实际的。
其三,诸侯或臣属贵显领地称邑。如:
(1)贞■夷■于唐邑……。(《合集》20231)
(2)贞行以■师暨■邑。(《合集》8987)
(3)卤小臣其右邑。(《合集》5596)
(4)小臣邑。(斝,《三代》13.53.6)
(5)丁亥卜,在■卫酒,邑■典■,有奏方豚,今秋王其……。
(《合集》28009)
(6)戌邑。(《怀》550)
(7)■望乘邑。(《合集》7071)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