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商等级制社会,服饰已不可避免被赋以“礼”的内容,为后世相机形成的一系列贵族服饰制度奠定了基调。《左传·昭公九年》:“服以旌礼。”《管子·君臣下》:“旌之以衣服”,旧注:“衣服所以表贵贱。”明贵贱之别,序等列之分,“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①,正是服饰之“礼”的内容要质。当然,这种服饰之“礼”,就具体形态而言,在夏商社会乃渗透于人事、神事等方方面面,与原始先民的生活俗尚、宗教意识、审美观念和物质追求情趣等等,也是多少有其渊源关系的。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礼记·缁衣》。
① 《后汉书·舆服制》。
第一节 衣着装饰之原始
一 先民的衣着和发式
(一)衣着装束
人类初始,受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制约,只能顺乎自然,男女老少尽皆赤身裸体。《庄子·盗跖》形容说:“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人类为谋生存,求发展,在与自然世界的长期艰苦斗争中,逐渐有粗简的原始衣饰之作。
文献对此有不少追述。《礼记·礼运》云:
昔者,……未有麻丝,衣其(鸟兽)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墨子·辞过》云: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干刍草索),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圣人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海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
《韩非子·五蠢》云: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
《易纬乾凿度》郑注:
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①《白虎通义》亦云:
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淮南子·汜论训》云:
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抒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这些追叙揭示的基本事实,是原始衣料大抵不外乎两大类,一类获自动物,有兽皮、毛、鸟羽等;另一类取之植物,有草叶、树皮或葛、麻之类的植物加工品。最初不过是衣皮带茭,极简单地披挂拴结而已,其后乃有緂麻索缕,手经指挂,编织衣料,或加工揉制皮革,略事割裁缝缀,制成种种衣装服饰。季节气候不同,其衣亦异。所谓先知蔽前,大概原始先民于服装款式,很早就注入了羞耻意识,而不单单为了掩形御寒。
考古发现的事象表明,约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已懂得缝制皮衣技术,出土的一枚骨针,长8.2厘米,针身略弯而圆滑,是经刮磨制成②,显然已非初始作品。利用骨针、骨锥缝纫兽皮制衣,旧石器时代晚期并不鲜见,东亚如此,欧洲亦然,文化发展大致是同步的。进入新石器时代,更得以广为流行,还出现了骨梭、纺轮的编织衣料工具。如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早期遗址,第一层文化层出土骨锥、角锥、牙锥达110件之多,骨针33枚,又有骨、角梭9件,网梭8件,骨梭针4件③。河南临汝中山寨裴李岗文化遗址,时代相近,也有骨锥、骨针等出土④。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骨锥58件,骨针15枚,管状针12枚,还有木纺轮,以及据说是用于纺织的木纬刀和骨纬刀①。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出有距今7000年左右的骨锥25件,骨针36件,一些器物上还发现了一经一纬、三经三纬和多经多纬的人字形编织物遗痕②。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每有用植物加工成的各种布料出土,如吴县草鞋山遗址曾发现葛布三块,都是纬线起花,属于罗纹组织,花纹为山形或菱形斜纹,经纱密度约每厘米10根,纬纱地部密度每厘米13~14根,其罗纹部分则每厘米为26~28根,显示了相当进步的织造工艺技术③。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有麻布、丝线、丝带和绢片。麻布为苎麻织物,密度每时40~78根。绢片是用家蚕丝织成,密度每时120根④。种种迹象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我国原始先民的衣着,不仅有羽皮制品,又有韧皮类植物纤维麻、葛织物等制品,还育蚕缫丝,织而衣之,衣料来源可谓多种多样。
随着人们逐渐脱离赤身裸体的蒙昧状态,衣以蔽形亦很早被引入丧葬领域,作为一种原始宗教观而流行于各地。《仪礼·士丧礼》说的“衣尸者,覆之若得魂反也”,实由来甚久。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墓葬,人骨往往用编席裹卷⑤。山东泗水尹家城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男性墓主身上发现有一层白色纤维状灰痕,可能是麻布衣着或盖布⑥。曲阜西夏侯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一些女性和儿童的尸骨上也盖有黑色或白色布纹痕织物⑦。黄河上游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发现的距今约4100年前后的马厂类型墓葬,人骨周围均有布纹①。“衣尸”的事象,大致是现实生活中服饰俗尚的再构。
不过,今天欲想具体考察原始先民的衣着装束,复原久已失落的先民形象,几乎已不太可能。所幸的是,各地时有史前时期刻绘与雕塑的人物造型艺术品出土,结合其他考古发现,或多或少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