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孙机:《深夜与楚服》,《考古与文物》1982年1期。
① 《周礼·司服》。
② 石文,图版拾肆:1。又沈书,5页,插图二:1。
① 沈书,5页,插图二:3。
② 沈书,5页,插图二:2。
③ A.Salmonyp LVIIl∶1。又石文,图版拾柒:1。又沈书,8页,插图四:
④ 胡厚宣:《殷非奴隶社会论》,《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一册,1944年。
⑤ 又见石文,图版拾柒:2。又沈书,8页,插图四:1。
⑥ 石文,624页,插图四;又图版拾柒:7、8。
⑦ 又见石义,图版拾柒:3。
⑧ 又见石文,图版拾柒:5。
⑨ 又见石文,图版拾柒:4。又沈书,8页,插图四:3。
⑩ Doris Dohrenwend:Chinese Jades in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1971,P.53.
① 《仪礼·土冠礼》,胡培翚正义引。·387·
① 又见石文,图版拾柒:6。又沈书,8页,插图四:4。
② 《合集》36492。
① 参见杨泓:《中国古代的甲胄》,《中国古代兵器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 1985年,8~9页。
② 《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
③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10期。
④ 《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期。
⑤ 《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2期。
① 《1952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第8册。又《郑州市 人民公园附近的殷代遗存》,《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
② 李济:《笄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0本 上册,1959年。
①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542页。
② 石璋如:《小屯C区的墓葬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本下,1952年。
③ 《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墓》,《考古学报》1981年4期。
① 又见沈书,8页,插图四:10。
② Dohrenwend:Jade Demoniclmages from Early China,Ars Orientalis Vol. X— 35,1975.又见A. Salmony P1.XXXII.4.
③ 参见林巳奈夫:《所谓饕餮纹は何を表はしたものか》,《东方学报》第56册, 59页,图80,1984年。
④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10期。
⑤ 林巳奈夫:《所谓饕餮纹は何を表はしたものか》,《东方学报》第56册,1984 年。
⑥ 张长寿:《记沣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考古》1987年5期。
⑦ 《山东临胸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7期。
① 《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9册,1955年。
① 《中国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版12。
① 《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212页,又图版肆:
① 《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1期,66页,又图一七。
② 《甲》3867。
③ 严一萍:《释■》,《中国文字》第3册,1961年。
第三节 服饰异宜
中国幅员广袤,寒暖燥湿,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迥不相类,服饰呈现的地区性、群体性、多样性等所谓“衣服异宜”的多元形态,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大开端倪。至夏商时代,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族的服饰差别,在许多方面大大拉开了距离,甚至构成了区分不同种族之民的重要标志。
如《竹书纪年》谓夏代“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雷学淇指出:“黄白赤玄,以服色而别。”
《礼记·王制》就此另有所述,其云: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孔疏: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趾,足也,言蛮卧时头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总之,中国戎夷五方之民,以水土相殊,而嗜欲不同、其性不一;在服饰方面,人体装饰有其各自的风格,发型固具特色,衣服亦相异宜,各各安守成俗。这种服饰的多元形态,显然由来悠久。
中国上古时代衣式即有左衽、右衽之区分,按通常说法,“衽谓衣衿,衣衿向左,谓之左衽”①,反之,则为右衽。前述殷墟出土人像雕塑,交领右衽或直领对襟衣最为常见,尚未见一例有作衣襟向左开者,表明左衽并非为中原华夏族所固有。但对于周边少数族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战国策·赵策二》有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有云:“西南夷者,在蜀郡激外,……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可见,左衽成了某些少数族的一大服饰特色,也是夷夏之别的标志之一。商代铜饰件又有少数族束总角而舌头外伸的礼见人面像(见《商周青铜器纹饰》,987页)。
西南蜀人流行左衽,今至少已可推溯到商代。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早期偏晚古城,1986年曾于城内发掘了两个大型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人像,有立式、跪式、半跪半蹲式、人头像、人面像等②。其中一座大型立式人像,身高约172厘米,同于真人大小,身上所穿即为左衽长袖深衣,(图56)款式较殷墟王都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穿的交领右衽深衣(见前玉人像第25例),有明显不同。其领口作橄榄形,正面为左衽交领,背后为半开口式,颇接近长江下游地区安徽含山凌家滩史前玉人之衣领式样。该深衣前襟过膝,后据呈燕尾形,衣上右侧和背部饰龙纹两组,左侧饰回字纹和异兽纹,左肩向右斜饰方格纹带,两端至后背结节。此大型立式青铜人像的身份似为群巫之长或方国君主形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