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的发明和完善,把人们自身社会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与变幻的大自然相对隔离开来,提高了人们对付风雨寒暑气候变化和毒虫猛兽侵害造成生命威胁的能力,也找到了防潮护身祛病的有效方法。住宅的出现,是人们战胜大自然,赢得生存权利的一项重大成就,人类寿命的迅速提高,首先得归功于此。
利于维护定居生活区环境清洁卫生的一些习尚,也相继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最明显者,莫过于居地和公共墓地的分隔规度,几为新石器时代以降人们所普遍遵循。人畜的隔离也被广泛采用,姜寨和半坡等仰韶聚落遗址,均发现有牲畜圈栏;太湖地区一些原始遗址,发现有用树枝竹竿圈起的用来饲养家畜的简单牢闲①;山东潍县狮子行龙山文化遗址出有陶畜舍模型②。至商代,又出现了大型的官方牲畜豢养场地,甲骨文有“降■千牛”,饲养牲牛达千头以上。另外,处理生活垃圾也日益引起注意,史前及夏商遗址差不多均有当时倾倒垃圾的灰坑、灰沟或弃废物窖穴发现。《韩非子·内储说上》还说殷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淮阳平粮台龙山古城,以及夏商都邑遗址;均有排泄污水的地下管道或明暗沟设施。这些措施对于提高生活区周围的环境卫生,预防病菌孳生漫衍,保障人体健康,无不起了积极作用。
《札记·丧大记》云:“疾病,外内皆埽”,讲究居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很早就成为人们的自发行为。《世本·作篇》云:“少康作箕帚。”甲骨文有字作■(《后》下8·14),像一手持帚把一手持箕拚扫意③。又有■(《京津》2772),为双手扫除室内尘垢秽物意。别辞有“今日王其水寝”(《佚》921),殆即《内则》说的“洒扫室堂”。史前或夏商居室除有壁绘彩饰者外,又有地坪墙体经燎烤者。《周礼·秋官》有云:“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物,以攻■之,以莽草熏之。”专门采集而用来薰杀虫害病毒的樟科植物叶片,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就有大量发现,大概当初的室内燎烤,有用药草薰攻消毒者。甲骨文有“其燎于血室”(《金》466)、“燎门”(《合集》22246)。是知洒扫或薰燎屋子之祭,乃当时固有的保健卫生习俗之一。
气候反常或季节变换,往往会引发病毒流行。前述甲骨文“贞有疾年其死”以及称作“”的流疫均是。《周礼·天官·疾医》云:“四时皆有病疾,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对于季节性疾患或流行性疠疫患者,古代常采取隔离措施。《周易·复·亨》云:“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无妄·元亨》云:“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就是讲健康人可与朋友交往,如果是疾病患者或患眼疾者,不应交际,以免传染他人①。甲骨文中有记“疾,亡入”(《合集》22392)、“亡入,疾”(《合集》22390),或谓不得进入疾疫流行处,或谓患者不得前来。说明晚商人们不仅对病毒性流疫有了较深认识,还出于保健心理,采取隔离防疫的积极措施,防范于未然。
水土条件对人体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左传·成公六年》云:“土薄水浅,其恶易觏,……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管子·水地篇》云:“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水土条件不同,还能造成人群体态的某些地方性特征。《周礼·地官·大司徒》曾描述说,居住在山林,“其民毛而方”,体壮端正而多毛;住于川泽,“其民黑而津”,体黑而润泽;在坟衍,“其民皙而瘠”,皮肤白皙却很瘦小;在丘陵,“其民专而长”,体格厚实而身材高大;在原隰,“其民丰肉而庳”,肌肤丰满却个子矮小②。特别是劣质水,常是人类疾患的直接致因。《吕氏春秋·尽数》说:“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疽与伛人”,高诱注:“秃,无发;瘿,咽疾;肿足曰■;■,不能行也;疽、痤,皆恶疮也;■,突胸仰向疾也;伛,伛脊疾也。”
为改善饮用水质,克服水土条件的制约,人们很早就发明了凿井以汲洁净水的技术。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口距今约7000年的古井,用桩木作护壁,上盖顶棚①,可见当时对饮用水的保护。嘉善新港遗址一口良诸文化古井,用剖开的原木挖空做井壁,井底铺有河蚬贝壳,以过滤净化地下水的渗入②。这一带河道纵横,水源不乏,但先民仍重视对水井设施的精构,说明当时已具备了相当的饮水卫生常识,为克服“水浊重而泊”找到了有效途径。中原地区水井出现稍晚,《世本》谓尧臣“伯益作井”(一云禹时人);《史记·五帝本纪》记有“瞽叟复使舜穿井”。大致可溯至龙山时期,河南汤阴白营、洛阳矬李、临汝煤山、河北邯郸涧沟、山西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等遗址均发现了当时的古井。至夏商时代的古井,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藁城台西、殷墟等遗址均有发现。可见人们在扩大生存空间的同时,为保障身体健康,克服水土条件的制约,在饮用清洁水质方面是颇费用心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