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地官·大司徒》云:“土圭之法测土深(指南北东西之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甲骨文有云:
■日。(《合集》29710)
甲午卜,□,■中。六月。(《合集》22536)
甲午卜,■,贞祀中酒正。在十二月。(《英》2367)
其■中。(《合集》7378)
■或为受字,从一手持竿付于另一手,有付义、授义。■日大概属于测度日影的“厎日”祭礼,《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日似有诹日行事的意义。■中或指“求地中”,商代以太阳正四方,中的观念相应而生。上两片在甲午日的中地行祭,一在殷正六月,一在十二月,恰与后世仲夏、仲冬的夏至、冬至之中气所在月份相应。说明当时五方观念的产生,是与崇拜太阳的祭礼有密切联系的。“■中”,似指“求地中”而夯筑其观测致祭日神之台。甲骨文的中字,或作斿旂旂形。文献中言祭拜日神,也每提到旂。如《尚书·皋陶漠》云:“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郑注:“以三辰为旅旗”,孙疏,“日月星辰画于旌旗,亦夏制也。”《左传·桓公二年》云:“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杜注:“三辰,日月星也,画于旂旗,象天之明。”《仪礼·觐礼》云:“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天子乘龙,载大斾,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四方神明之象),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以意度之,盖祀日用旂,乃源自立竿测日的祭礼,因视其竿为圣物,或饰飘斿以崇之,后乃有绘日旂旗之出。然则商代祀日的中台之筑和五方观念的产生,与日神崇拜自有内在联系。
商代出入日的祭礼,寓意于太阳东出西落的视运动观测。这种重视东西轴线的方位观,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甲骨文中两位带有自然神性的东母和西母,辞云:
己酉卜,■,贞燎于东母九牛。(《合集》14337)
贞燎于东母三牛。(同上14339)
贞燎于东母三豕……(同上14340)
壬申卜,贞侑于东母西母若。(同上14335)
燎祭或许如《尔雅·释天》说的“祭天燔柴”,《周礼·大宗伯》说的“以实柴祀日月星辰”。陈梦家先生即认为,东母、西母大约指日月之神①;日本赤塚忠谓可能是司太阳出入的女性神②。不过,甲骨文反映的日神神性,人化成分很难看到,说东母、西母为日月之神,未必可以成立。甲骨文有“共生于东”(《京人》3155)、“叀西惟妣。叀北惟妣。”(《合集》32906)不如视东母、西母为商人心目中司生命之神,殆由先妣衍出,分主四方。《商颂·殷武》有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燎祭东母、西母,大概是求其保佑商族子孙的繁衍。
拜祀出日入日的行事,后世相沿成习。如《国语·周语上》云:“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旧注:明神,日月也)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鲁语下》云:“天子大采朝日。”《礼记·祭义》云:“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又云:“周人祭日以朝及。”《史纪·五帝本纪》云:“历日月而迎送之。”《封禅书》云:“(齐有八神)七曰日主,祠成山,……以迎日出云。”凡朝日、祭日于东、祭日以朝、迎日等,均是拜祀日出之礼,送日、日等是拜祀日入之礼;至于夕月、祭月于西、送月,大抵是祭入日的配祀,《祭义》有云:“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
拜祀出日入日,后世又有确记其行事日期。如汉贾谊《论时政书》云:“春朝朝日,秋暮夕月。”《周语上》吴韦昭注“朝日夕月”云:“礼,天子……以春分朝日,以秋分夕月。”《唐书·礼乐志》云:“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开元占经》云:“夕者,秋分之异名,朝者,春分之别号。”显然,这与夏商时代的出日入日祭礼,是有传承关系的。
要言之,夏商人出于崇拜日神的信仰观念,在发生日食的非常时际,有击鼓“声闻于上”的祈求平安之祭。又有祭出日人日的祭礼,行事日期通常已固定在与春秋季相关的月份;或春分、秋分前后一段日子内,这种祭礼有观测太阳的视运动,揆度日影以序四时四方进行“观象授时”的性质,其中包含着当时人们辨识自然现象和理解自然规律的努力。
二 气象崇拜
(一)气象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上古人们的“万物有灵”观念中,有视自然界风、雨、旱、雷、云、虹、雪等等气象现象,无不通寓神灵之性,这在上代神话故事里不乏其说,在殷墟甲骨文中也有所揭示。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云:“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师又称风伯,魃为旱魃。凡风、雨、旱皆成为人格化的天神。《韩非子·十过》云:“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淮南子·原道训》云:“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当系同一神话。旧注有谓“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按此殆出自《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以及《洪范》:“星有好风,0177@星有好雨”,旧注,“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当是神话想象与俗信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淮南子·本经训》有云:“缴大风干青丘之泽”,高诱注:“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离骚》云:“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甲骨文风字从鸟作,似有这类神话背景。《太公金匮》有谓“风伯名姨”。《帝王世纪》称黄帝“得风后于海隅”。则男性风神又有传为女性天神者。大凡说来,风伯、雨师似为东南地区先民心目中的崇拜之神,旱魃似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先民的信仰之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