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内服当指王畿区的“设官分职”,外服则指畿外四土的王权驾驭力度。显然外服是建立在维持域外大小国族固有地缘性组织基础上的,是王权对诸侯或臣属邦国的册封、认肯,而不是调遣、改变或打破。商王在内、外服的统治支配权上贯彻了明显的强弱消张区别和因势机变策略。
这种策略亦推行于四土边地的弹性伸缩或影响地区。甲骨文有言“东戈”、“南戈”、“西戈”、“北戈”②,四戈为四上周边之地③。别辞有“戈田牧”④,殆指与商有结盟关系的边地侯甸族群。他辞又有“南牧”、“北牧”、“右牧”⑤,大体均指边地,此由甲骨文记“在易牧获羌”、“戍伐右牧,禽启人方”⑥,牧与边地羌人、人方屡屡发生交割关系可以知之。别辞又有记商王“商(赏)牧”、“牧称册”⑦,则中原大国与其的政治关系应是外服制的变宜扩大。《尔雅·释地》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以视商代,未必尽然。《逸周书·度邑解》云:
维王剋殷,国君诸侯乃厥献民,徵主九牧之师,见王于殷郊。
不难看出,“国君诸侯”乃来之原商国的内外服倒戈者,“九牧之师”应指原与商国有盟好关系的边地大小族落组织之师。
下面试对商代国土经纬作一图示勾勒:
① 参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 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① 参见尹申平:《陕西新石器时代居民对环境的选择》,《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奏出版社,1987年。
② 参见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224、225页。
③ 参见王宇信:《由〈史记〉鲧禹的失统谈鲧禹传说的史影》,《历史研究》1989年6期。
① 参见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133~137页。
② 参见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99、200、 246~247页。 ·15·
① 《史记·夏本纪》。
② 《论语·泰伯》。
③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3期。又董琦:《王城岗城堡毁因初探》,《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① 赵芝荃:《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考古与文物》1989年2期。
② 参见前引邹衡、郑杰祥二书。又严耕望:《夏代都居与二里头文化》,《大陆杂志》61卷5期,1980年。
① 参见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257~259页。
② 《尚书·盘庚下》。
③ 《故文尚书·五子之歌》。
④ 《左传·襄公四年》、《帝王世纪》。
⑤ 郑光:《二里头遗址勘探发掘取得新进展》,《中国文物报》1992年10月18日。
①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11页。
②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③ 《国语·周语上》引。
④ 《左传·哀公元年》。
① 参见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又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又赵铁寒:《汤前八迁的新考证》,《大陆杂志》27卷6期,1963年。
② 参见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72页。
③ 《邹平丁公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年1月12日。
① 《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26日。
② 《尉缭子·兵谈》。
③ 《河南淮阳平粮台尤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3期。
④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178页。
⑤ 《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3期。·21·
① 《史记·殷本纪》。
② 参见杨升南:《“殷人屡迁”辨析》,《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③ 天野元之助:《殷代产业に■よる若干の问题》,《东方学报》(京都)第23册。1953年。
① 石璋如:《殷代的铸铜工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
② 参见叶文宪:《商代疆域新论》,《历史地理》第八辑,1990年。又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00~221页。
③ 《陕西蓝田怀珍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3期。
④ 《瑞昌铜岭矿冶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2年1月19日。
⑤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92~96页。
⑥ 《湖北阳新港下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1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