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尚之信、耿精忠也随之造反。叛乱的形势正如康熙当初估计的一样,一开始气势很凶,很快就打入了湖南,四川、广西一带的文武官员也附和响应,半个中国都燃起了叛乱的战火。这吓坏了清廷的一些官员,他们主张向吴三桂等叛军屈服,甚至割长江以南给叛军,还有的人要求杀了当初主张撤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下令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作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这样,朝廷官员知道,朝廷再也没有了退路,只有同吴三桂等叛军决一死战,清廷因此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而吴三桂等叛军也知道对清廷的要挟已失去了作用,只能死拼到底。但大部分将领也因此开始离心了。
康熙面对“三藩”之乱并不惊慌,而是首先确定正确策略,认为“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其余多是胁从,若能击败吴三桂,其余叛军不难攻破或是收服。这样,康熙就调兵遣将,重点向吴三桂进攻,对川、陕一带的胁从叛军,反复进行说服争取工作。康熙的这一招十分奏效,在不长的时间里,吴三桂就被分化瓦解,阻困在了湖南。
公元1678年,康熙收复了浏阳等湘地的许多城池,吴三桂知形势不好,赶快过一过皇帝瘾,撕下了“复明”的假面目,于三月二十三日在衡山祭天,自称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同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退据云南,后昆阳城破,吴世璠服毒自杀。吴世璠被断头送京,吴三桂被掘坟折骨。耿精忠、尚之信等人也早已被杀,川、陕等地也已平定。至公元1681年,乱了八年之久,折腾了十多个省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在平乱之中,康熙的英雄睿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决平叛,临乱不惊;二是方针正确,先攻吴三桂,分化收服其余;三是调兵遣将,指挥得当。平叛过后,这位少年天子已经二十八岁了,到这时,他已成为一位较为成熟的政治家。
康熙于六十八岁去世,在他后来的四十年里,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统一中国,使台湾回归方面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郑成功从荷兰人的手里夺回了台湾,本想把它作为抗清的海外基地,但壮志未酬,于三十九岁(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去世。其后,郑氏子孙和部将互相争斗,一直未能振作。公元1683年,康熙派施琅攻入台湾,并及时制定政策,让施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在康熙的正确指导下,郑成功部将投降。康熙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并将郑成功归葬南京。
对于西北部的准噶尔部的叛乱侵扰,康熙数次亲往征讨。经过艰苦的奋战,终于平定了中国的大西北。
在抗击沙俄侵略的卫国战争中,康熙的决策堪称英明,他指挥大军赶走了沙俄侵略军,并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一条约划清了中俄的国界,为中国争取了大片的领土。
另外,康熙本人在科学方面还有一定的贡献。他少年时期就学习天文历法,后来还倡议学习数学,设立“算学馆”,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在医学方面,他以权力推广中国古老的种痘免疫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尊重由西方传来的用金鸡纳霜治疟疾的方法;在地理学上,他还花费心血测绘中国地图;在农学方面,他也能亲自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
康熙大帝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优秀的皇帝,不仅在成年以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少年时期所做的除鳌拜,解决新旧历法之争,平定“三藩”之乱三件事,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了。
平心而论,除掉近代史上的几十年,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很坏的朝代,起码要比明朝好得多。清朝的前几位皇帝,的确还都是很有作为的,尤其是康熙大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几个这样的皇帝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别的原因先不说,也许与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总是担心自己的统治能力有关,在这种担忧之下,比起以前的朝代来,多少增加了一些兢兢业业的精神。或许是一个新崛起的民族更有活力?就像康熙因为有自由的童年生活反倒比那些受到严格教育的许多前代皇帝更容易作出成绩一样,这都很难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是蒙古族建立了元朝,一是满族人建立了清朝,但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或浅或深地认同了汉族的文化。他们占领了中原,浸淫了这种文化,却又在这种文化中衰败下去,这又该怎样解释呢?这里好像既有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又像一个令人无法突围的圈,我们就一代一代地在这无始无终的圈中环行下去!
------------
13为巩固权力而下嫁大臣的皇太后(1)
------------
中国古代存在着“和亲”的传统。
提起“和亲”,话可就长了。中国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结为夫妻的话,叫做“永结秦晋之好”,这“秦晋之好”,就是“和亲”的产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似乎永无宁日,不论是歃血盟誓,还是别的什么办法,都不能保证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驴技穷之际,聪明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您的国君的女儿姊妹嫁给我的国君,把我的国君的姊妹女儿嫁给您的国君,大家连络有亲,相互扯紧裙带,大概就不会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您的国君把我的国君叫姥爷,我的国君把您的国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来了。于是,春秋混战之际,秦国和晋国这两个紧挨着的国家就和起亲来,互嫁姊妹女儿,不让对方扩张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结“秦晋之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