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进行到现在,无论敌我都不得不承认战场的局势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李逸如所完全的控制和掌握。
在原本笈多的安排中,十万印月大军的作战任务仅仅是依赖选择好的有利地形,进行拖延牵制的防御,以等待另外两路大军的到来对圣龙远征军进行聚而歼之,因此两翼的骑兵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策援和机动的力量来部署。
就这点而言,笈多的盘算是非常明智和实际的。因为从来都有着不重视骑兵传统的印月半岛,骑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逊于从长期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切身体会到骑兵在作战中重要性的圣龙人,因此印月大军所拥有的那一万骑兵是根本无法和圣龙远征军庞大而精锐的骑兵部队相抗衡的。
只可惜局势的演变完全打乱了印月人的计划,圣龙远征军从后方的突袭迫使印月人的防御体系彻底瓦解,不得不转而展开了对正面圣龙远征军本阵的强攻,于是原本作为策援和机动力量的印月远征军也不得不担负起超越了他们力量的作战任务——和圣龙骑兵硬碰硬的决战,争取获胜固然好,否则至少也要确保两翼的安全,避免重蹈波拉斯王公在日河与风雨决战中大军被风雨的骑兵从两翼压缩在有限的空间中以至几乎全军覆没的复辙。
在经历了这两年和圣龙远征军的连续作战之后,饱尝远征军骑兵冲击奔袭之苦的印月人,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这是一个艰难而且令人感到沮丧和悲观的作战任务,唯一让他们感到宽慰的是,由于圣龙远征军抽调了其骑兵主力对印月大军后方的袭击,因此远征军正面的骑兵力量大大的削弱了,从而或多或少给了那些对骑兵决战并不看好的印月将领们一线希望,认为自己的骑兵在这样的情况下至少能够暂时确保两翼的安全。
数据似乎也支持了他们的观点:和圣龙远征军的这场骑兵决战,双方的兵力竟然是如此相近——一万零七百印月骑兵,面对着九千九百七十三名远征军的马上健儿。
这样的数字似乎让印月人多少感到一点轻松。
然而,他们大错特错了。
在整个战场之上首先获取压倒性胜利的正是这场骑兵决战。
相反于印月人将自己的骑兵均分成两队,以左右各五千骑兵的兵力呼啸而来,亲自指挥作战的李逸如却将自己的部队以左翼三千骑兵,右翼六千九百骑兵的兵力部署反击,从而出现了在远征军的右翼,也就是印月人的左翼,兵力原本劣势的圣龙人反而占据了局部的优势。
不仅是战斗力,而且还有数量。
当然,李逸如之所以敢如此部署,完全是源于相信凭借自己骑兵部队强大的战斗力,在远征军左翼的三千骑兵应该能够抵挡其对面疾驰而来的五千印月骑兵足够的时间以支撑到整个战局的大功告成。
时间对圣龙人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左翼骑兵不能够支撑足够长的时间,还是远征军无法在整个战场上尽快击溃眼前的敌人,结果都是灾难性的。前者将导致远征军正节节获胜不断进逼的步兵的左翼完全暴露于印月骑兵的屠刀之下,而后者更糟糕,那就是整个远征军将会面临三倍于己的印月大军的团团包围。
因此,李逸如不想浪费时间,他是整个右翼骑兵冲锋的第一人,如同身处危急之中的所有优秀将领一般,这个尚未弱冠的少年选择了身先士卒来激励士气。
尽管已经经历了不少的战争,李逸如还是头一次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和他所崇拜的风雨一样,年轻的都尉更喜欢掌握全局的那种从容,不过这一次的亲历战场却让他有了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感觉。
万马奔腾的骑兵冲锋是非常刺激同时也是非惨烈的。
整个人颠簸在疾驰的战马之上,凛冽的狂风如同刀割一般的吹拂脸庞,耳际唯有呼呼的风啸,紧握着缰绳,躬伏于马背,整个世界仿佛都浑沌一片。
双方都不时有倒霉的骑士被弓箭射中,栽倒于地上,也偶尔有疾驰的战马一个踉跄将自己的主人翻倒在马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箭毙命反而是最好的结局,否则随之而来的千军万马的踩踏,让幸存者纵然有机会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也不过是刹那的功夫,必然的下场就是为这一片三道沃土平添几分肥料。
渐渐的,拉进了距离,金属的撞击和沉闷的喊杀开始荡漾在战场的上空。
四周到处都是飞扬的尘土,举目无不都是奔腾的战马。
置身于战场之上,李逸如方才微微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在这个高速运动、不停厮杀的疆场,根本就不容思考和冷静的余地,有的只是飞扬,只是纵情,只是杀伐,只是投入,只是忘我……
鲜血在不停的流畅,不断有人落马,不断有人冲杀往返,一个又一个来回的在平坦的土地上驰骋。
不论是权高位显的将军,还是贫穷无闻的士兵,在这样的修罗场上没有根本的区别。这是力量的较量,这是生死的角逐。刀枪箭矢,一般无二的都是脆弱而又顽强的生命,是如此轻易的就可以毁灭,又是如此顽固的挣扎求生。
杀,杀,杀!
没有第二个选择,不是杀人就是被杀。
银色的盔甲早就染成了血红,黑色的斗蓬如今也透着紫色,武器被手臂麻木的挥舞,带走了生命,挥洒着热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