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他认为革命的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
之涣散,意见之分歧,步骤凌乱,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等于散沙,既无
团结自治之精神,复无奉令承教之美德。特别重要的是国民党在二次革命中,
号令不能统一,事党魁未能服从。他特别责备黄兴,自辛亥革命后,许多作
法违背他的意愿。正因为这些原因,革命才遭致失败,为了重新集结革命力
量,孙中山决定另组一个党,以重新焕发革命精神,这个党要忠于革命领袖。
孙中山决定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规定:志愿参加中华革命党者,必须有志于革命救国,为国民
谋自由平等,必须各具誓约,必须服从党魁一人命令,并须在誓约上用中指
按上指印,以志矢忠,为挽救祖国,牺牲一切。无疑,这里存在着矫枉过正
之弊,这套绝对服从领袖和打指模表忠心的办法,近乎专制和迷信,是有悖
于民主精神的。但孙中山旨在团结同志,加强党内统一,以便再接再励,坚
持讨袁斗争。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陈炯明、谭人凤、熊克武等人都不同意这样
的做法。他们认为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得逞,其势力正如日中天,须缓
待时日,待机而动。他们对孙中山等积极组织新党,亟谋在国内迅举义帜,
以推翻袁世凯专制统治,抱反对态度,被称为“缓进派”。
孙中山则对形势始终抱乐观态度,认为有志竟成。他说:“惟我辈既以
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
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
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既使及身而不能成,
四亿苍生当亦有闻风而兴起者,毋怯也!此次失败以后,自表面观之,已觉
势力全归乌有,而实则内地各处,其革命分子较之湖北革命前,不啻万倍。
而袁氏之种种政策,尚能力为民国制造革命党。”黄兴等人认为,逃亡日本
的党人,都是被袁世凯所通缉的,不应在这个非案时期对他们严格要求,而
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发展和巩固反袁力量。黄兴等对党员入党必须服从党
魁一人命令表示异议,认为党员入党并非为某一领袖服务,而是效力于革命
事业。
入党要在誓约上按捺指模,是对党人人格之侮辱。
孙中山对党员必须服从党魁一人解释说:“此次组织,其所以必誓服从
弟一人者,原第一次革命之际及第二次之时,党员皆独断独行,各为其是,
无复统一。识者论吾党之失败,无不归于涣散,诚为确当。即如南京政府之
际,弟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关于袁世凯受命为总统一事,
袁氏自称受命于隆裕,意谓非受命于民国。
弟当时愤而力争之,以为名分大义所关,宁复开战,不得放任,以开
专恣横行之渐。乃当时,同志咸责备弟,且大为反对。其余建都南京,乃饬
袁氏南下受职两事。弟当时主张极力,又为同志反对。第二次革命之前,有
宋案之发生,弟当时即力主开战,克强不允,卒迁延时日,以致于开战即败。
可知不统一服从,实无事不立于败衄之地位。”为了筹建中华革命党,孙中
山17 次召集会议,讨论建党方案和原则。黄兴等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请
人婉劝孙中山改变自己的主张。但是,孙中山意志异常坚决。
黄兴觉得这样相持下去,恐与孙中山的矛盾加深,而削弱革命的力量,
给袁世凯以可乘之隙,于是,他决定以疗养胃病为名,离日游美,使孙中山
行其所是。
1914 年3 月,黄兴在孙中山直接安排下,携夫人徐宗汉、幼子一美、
翻译徐申伯、唐月池、秘书石陶钧、李书城等人,乘日轮赴美。
李烈钧、谭人凤、熊克武、柏文蔚等人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第六章 刺客大搏杀
中华革命党从1913 年9 月下旬开始吸收党员,至1914 年4 月中旬,
已发展党员500 余人,最早入党的有廖仲恺、陈其美、戴季陶、朱执信、胡
汉民、林伯渠、汪精卫、何香凝、邓仲元等等。
1914 年6 月22 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召开第一次大会,到会的有8 省
成员。会议选举孙中山为总理。7 月8 日,在东京驻地精养轩召开中华革命
党成立大会。在大会上,孙中山就总理职,并宣读誓言:立誓人孙文,为救
中国危亡,拯生民困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统率同志,再举革命,
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权,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措国基
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1)实行宗旨。
(2)慎施命令。
(3)尽忠职务。
(4)严守秘密。
(5)誓共生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