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革命友情。
林伯渠,名祖涵,湖南临澧凉水井村人,1886 年生。父亲林鸿仪是前
清副贡生,但终生未曾入宦,一直赋闲乡里。尽管家中尚有祖上留下的几石
薄产,也常常是入不敷出。
于是只得像当时多数落第文人一样,很早便开始了教书生涯。他先是
在本地乡塾教书,后被聘至澧州城中执教,不久便颇有名声,于是被召回本
县县城道水书院任山长。
林伯渠的母亲李氏,是邻县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略通文墨。林伯渠
童年体弱,在10 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入学,由母亲教他识字,《三字经》、
《百家姓》,他都背得滚瓜烂熟。
林伯渠有一位比他大6 岁的隔壁堂兄林修梅,后来成为著名的革命党
人,1921 年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代理参军长。这小兄弟俩很要好。林修梅
从小爱读书,并酷爱习武,林伯渠常向他问这问那。一天,兄弟俩走进村口
乐二庵,将菩萨推翻,闯了大祸。
父亲得到消息,急忙赶回家来,将儿子责打一顿,向村中父老陪情,
并和林修梅家立即请人塑了一个观音金身。
父亲决定让他上学,先是送到邻近的家馆寄读。林伯渠生性颖异,学
习进步特快,不到两年,四书五经,便已授完。父亲把他带到身边,亲手编
成一套《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励志曲选》,严加教授。
他要求林伯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得有半点差池。
林鸿仪治学,素以严谨著称。对儿子更是毫不放松。每每夜阑人静,
他总是秉烛临案,反复讲授“三统”、“三世”的理论。
1902 年,16 岁的林伯渠以优异成绩考取常德西路师范。林伯渠在常德
读书期间,结识了常德府中学堂学生覃振。由于覃振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被
学校开除。覃振被开除后,写了一篇颇具煽动性的文章《死里求生》,同学
们争相传抄,并且张贴在大街小巷,吸引了不少读者,覃振在常德名声为之
大振。林伯渠支持覃振的活动。俩人友谊日趋加深,后来覃振成了林伯渠加
入同盟会的介绍人之一。
林伯渠还支持同学蒋翊武的革命活动。后来蒋翊武被开除学籍,并遭
到通缉。林伯渠暗中邀集同学,秘密捐资,帮助蒋翊武潜往上海。
父亲不幸早逝,母亲为了家中有个帮手,要林伯渠提前结婚。
林伯渠的这桩婚事,本是指腹为婚。父亲林鸿仪在澧州城教书的时候,
城里人有个名叫司马瀚的同窗学友,两人一向友善。司马瀚新近中了举人,
被朝廷选了四川浦江县令。司马瀚比林鸿仪稍长,而两人几乎是同时婚娶。
一日,司马瀚邀林鸿仪饮酒,席间,司马夫人一旁作陪。酒过三巡,林鸿仪
看了一眼身怀有孕的嫂夫人,笑着对司马瀚说:“辛砚兄今年真的是双喜临
门,又是黄金甲第,又要新添贵子,可喜可贺!”司马夫人嗔笑着瞪他一眼,
回敬道:“小仙兄过奖了,尊夫人不也是有了么?”司司马瀚接过话头:“当
真?”林鸿仪不语,表示默认。
于是,司说来,直是上苍有眼。小仙兄若不嫌弃,倒不如咱们兄弟两
个结个亲家,亲上加亲。贱内如果生个女儿,将来就是你林家的;尊夫人如
果生下个女儿,那就是我司马家的人!如何?”林鸿仪推说不敢高攀,后见
司马夫妇如此诚意,也便欣然应允下来。
不巧,司马家生了个女儿,林家也生了个女儿,但林家的女儿不到周
年就夭折了。
司马家的女儿细凤5 岁时,林家伯渠出生了。那时当地有句俗话:“女
大两,黄金日日长,女大三,黄金堆成山。”女比男年长5 岁的婚姻也是有
的。于是,司马和林家这桩婚事也就这样铁定了。
细凤和林伯渠结婚,司马家备上一份十分体面的嫁妆。林家六口,全
靠几石薄产过活,常是入不敷出,细凤日夜操劳,家境也难改善。
林伯渠在校刻苦学习,报考官费留学,名列第一。校长熊希龄见林伯
渠不仅学识渊博、谈吐不凡,而且有爱国之心,竭力推荐,林伯渠才得以东
渡日本留学。
1904 年,林伯渠进东京弘文师范学院学习。
覃振亡命日本,林伯渠同他异国相逢,格外高兴。覃振与黄兴、宋教
仁等关系密切,经覃振介绍,林伯渠很快同黄、宋熟识起来。
1905 年8 月,林渠伯应黄兴邀请,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会后,他请
求黄兴和宋教仁带他去见孙中山,要求参加同盟会。
孙中山当即表示:“我代表同盟会总部,接纳林君入会。”林伯渠填写
了同盟会盟书,黄兴主盟,宋教仁、覃振介绍,林伯渠加入了同盟会。
1906 年初,林伯渠和刘道一、秋瑾、姚鸿业等人一起回国。林伯渠抵
达上海后,受同盟会总部派遣,回湖南长沙,负责同盟会秘密刊物《民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