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早已布置好一道假情报,诬蔑蔡锷在云南有脱离中国版图、另建一
国,自号为“大汉王”的叛国企图。袁在这个假情报上亲批“应查”两字,
命内史归入档案。这个举动是寓有深意的:原来他已看中了蔡锷是个长于治
军而又严肃不苟的人,很想收作奴才,随时可以抽出这个档案来加他一个“叛
国”的罪名而置于死地。
袁世凯看中蔡锷是个长于练兵的军事人材。蔡被袁骗到北京加以监视
起来后,经常同湖南同乡杨度往来,通过杨的关系,与总统府内史夏寿田也
有来往。
杨度早已看出袁对北洋旧将有所不满,并且有改造北洋派的决心,于
是,与夏寿田里应外合地推荐蔡锷主持新的建军工作。这个建议正与袁的心
意相符合,袁认为如果蔡拥兵在外,对他是不能放心的,把蔡圈禁在北京城,
叫他主持建军工作,就不可怕了。
但袁世凯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他始终把梁启超当作一个政治上的假
想敌人,而蔡锷又是梁启超的学生,他又不能不顾虑到梁蔡之间的密切关系。
杨度向袁世凯劝道:“师生关系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梁启超就是康有为
的得意门生,而现在康梁分了家。如果总统结之以恩,蔡锷必然乐为总统所
用。”袁世凯向来是拿功名富贵拉拢人的,杨度这番话正与他的见解相符合。
袁向夏寿田说:“小站旧人现在暮气沉沉。我对南方人没有成见,如果南方
人不反对我,我未尝不可以重用他们。如果蔡锷靠得住,你就做他的副手吧!”
夏寿田是杨度的湖南同乡,又是同学,他做总统府的机要秘书又是杨度推荐
的。袁世凯用人从来就是以门第为重,夏是豪门出身,而又具有办事殷勤和
文思敏捷的优点,因此是总统府内史中的一个头等红人。夏虽不是军人出身,
袁用人惯于采取监视制度,用夏做蔡的副手,是用他监视蔡的一种做法。
袁世凯打算先派蔡为参谋总长,以代替不到部的黎元洪,然后调蔡任
陆军总长,以代不听调度的段祺瑞。蔡锷同意了这个计划。
袁世凯先后任命蔡锷为政治会议议员、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
经界局督办、昭威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等职,这些都是袁世凯“结
之以恩”的做法。
但是,袁世凯身边有一个策士反对用南方人主持建军工作,他向袁进
言说:“要完全解除北洋旧将的兵权是办不到的,只能逐步地削弱他们的兵
权,使他们不致成为中央的后患就够了。用南方人主持建军也是行不通的,
因为北洋派是一个有地方色彩的团体,要在军事上有所改革,也只能用北方
人而不宜用南方人,对于这样一个有关国家安危的大问题,只能行之以渐而
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祸变之来,可能不在将来,而在今日。”这个意见又恰
恰打中了袁世凯多疑的要害,因此,用蔡锷来改造北洋派的计划就被搁浅了。
袁世凯便用王士珍代段祺瑞为陆军总长。段祺瑞是个刚愎自用之人,
他没有掌握中枢大权之前,对袁百依百顺。随着职权的提高,对袁的恭顺态
度日益减退,不甘心自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袁疑心他日益揽权是想在北洋
派内组成一个小集团,进而篡夺他的兵权和政权。袁段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
以致启用北洋“三杰”中不问国事回原籍的王士珍为陆军总长,解除段的陆
军总长职务。
袁世凯一生从不以诚待人。他认为一手可以掩尽天下人的耳目,作伪
可以欺骗朋友,欺骗部下,乃至欺骗全国人民。可是受到欺骗的不是别人,
而正是他自己。他每天所接触到的都是些寡廉鲜耻、阿谀争宠的私党,看不
见一个真人,听不到一句真话。他自己惯于作伪,他的私党也就用作伪的手
段来回答,把他封锁在消息隔绝、耳目闭塞的愚人世界里,用奉承话对付他。
袁世凯称帝后,即使是妥协派梁启超之流,也鼓起勇气来发动讨袁事
业。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杨度请与梁启超关系密切的汤觉顿、蹇念益去天
津,同梁接洽。他们会见梁时,还没有来得及开口,梁就拿出写好的《异哉
所谓国体问题》一文给他们看。梁启超道:“我在动笔写文之前,写出了题
目后,好几天都没有写出一个字来。我不能不顾虑到这篇文章发表后,进步
党人会受到袁的迫害,像以前国民党人被袁乱砍乱杀一样。正在狐疑不决的
时候,袁忽然派人到天津来,赠给我20 万元,以10 万元补祝我父亲的七旬
大寿,以10 万元作为我出国的旅费,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就非写不可了。”
汤、蹇看了文章,都吓得变了颜色,认为这对袁是一颗政治炸弹,同时对进
步党也是一道催命符。
梁启超把文章的语气修改得和缓一些,并托汤蹇带去一封给杨度的绝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