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济南也先后建立了党组织。
长沙党组织的负责人是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父亲是位普通农民。
毛泽东从9 岁起在偏僻的山村读私塾,13 岁时便辍学务农,一直到17
岁,他终于说服了父亲让他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他人生的一
大转折,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日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不到一年,便转往长沙,先在湘乡驻省中学
读了半年书,辛亥革命爆发,他决心参加革命,当了兵。半年后,毛泽东从
新军退出,到湖南省一中读书。半年后,他觉得自学更能增加知识,便退学,
在定王台下的湖南省图书馆自学。
半年后由于父亲的干涉,他进入第四师范学校读书。第四师范学校不
久并入第一师范,一直在第一师范学习到毕业。
1918 年上学期,是毛泽东在一师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已是25 岁的青年,
有着浓厚的爱国热情,为了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共同活动,他组织成立
了新民学会,有同学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21 人参加。
早在1915 年,毛泽东就开始寻找志同道合者。他在这年暑假过后,以
“二十八画生”署名向长沙各学校散发《征友启事》,应者虽寥寥无几,但
其中的罗章龙和李立三后来都成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新民学会会员从学校毕业了,出路何在,毛泽东立志向外发展。1918
年8 月,毛泽东去北京,送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他通过不久
前调往北京大学任教的原湖南一师老师杨济昌的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
员,在李大钊领导下工作。因而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相识,并接触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1919 年3 月,他偕同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离开北京,前
往上海。赴法勤工俭学学员从上海坐轮船去法国后,毛泽东返回长沙。他一
面在长沙修业小学当教员,一面创办《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
1919 年12 月,毛泽东为驱逐军阀张敬尧率领驱张代表团来到北京,他
奔走呼号,联络湖南在京的学生、议员、名流学者和绅士,掀起驱张运动。
并在1920 年1 月28 日,在京组织示威游行,到总理府请愿。他当着靳云鹏
的面,慷慨陈述张敬尧祸湘的数十罪状。
他在北京期间,同李大钊有着密切的联系。
5 月5 日,毛泽东由北京到达上海,并在上海活动了将近3 个月,这时
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李达等正着手筹建共产党,毛泽东同陈独秀等多
次会晤,除了讨论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外,还讨论了在湖南建立党组织的
计划。
毛泽东回长沙后,立即办起“文化书社”,代售《新青年》和其他宣传
社会主义的报刊杂志和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成立“俄罗斯研究会”,研究十
月革命。
1919 年至1920 年,新民学会会员先后赴法勤工俭学的有蔡和森、肖子
升、李维汉、蔡畅、向警予等18 人。蔡和森到法国后大量阅读法文版马克
思主义著作,心胸豁然开朗。
1920 年8 月中旬,毛泽东刚刚从上海回到长沙便接到蔡和森的来信,
蔡在信中明确提出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意见,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此时,上海
共产党发起组刚刚诞生。
毛泽东收到蔡和森的信立即拿给比他大17 岁的一师同学何叔衡看。
何叔衡是湖南宁乡人,他虽出生在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但父母仍挤
出一点钱来供他上学。何叔衡学习十分努力,在26 岁那年考中秀才。他不
设法去衙门做事,而是在家乡当私塾教师。37 岁那年,他居然去报考湖南
第四师范,因此是毛泽东年长的同学。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何叔衡与
毛泽东相知日深。何叔衡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之后,在长沙楚怡学校任教。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相互影响,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和何叔衡看到蔡和森的信后,赞成建立共产党组织,他们召集
新民学会在长沙的会员会议,讨论用社会主义改造祖国问题,赞成者12 人,
不赞成者6 人。
陈独秀在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成立之后致函毛泽东,建议在湖南成立共
产党小组。于是,毛泽东和何叔衡便在长沙建立了共产党小组,起初只有6
人,后来发展到10 人。党员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陈子博、
易礼容、夏曦、陈昌等。
陈独秀在1920 年秋让共产党员刘伯垂回湖北,找董必武、张国恩联系,
在那里建立共产党组织。
刘伯垂是湖北鄂城县人,在清末年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
科。他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老会员,曾在孙中山的广东军政府担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