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人加入国民党时,是考虑到可用这种策略最有效地增加工人阶级利益,才
去加入的。既然共产党人可以跨党,为什么工人、商人就该在国民党之外呢?
我相信我们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凭这个策略,我们能取胜。”两种意见争论
激烈,各有偏颇。于是,与会者的多数,既反对张国焘等人的左倾观点,又
不全盘接受马林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
毛泽东的观点与众不同。他说,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
党员更少,可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
是最重要的。国民党在广东有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军队,如果共产党
也注意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也不难形成像广东的局面。
大会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在代表中仍未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最后
就陈独秀起草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进行表决,以21
票赞成、16 票反对被通过。
《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民主统一战
线。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仍旧保存共产党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
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共产党组织,
谨严党的纪律,以建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并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
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党革命之
需要。
由于张国焘怀疑国共合作,在选举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时,
他落选了。会议选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
谭平山、项英、罗章龙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邓中夏等5 人为候
补委员。
共产党再次作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对国共合作是个很大的促
进。
再说越飞和廖仲恺在日本热海会谈。越飞说中国实行共产主义是遥远
的事,这话使廖仲恺放心去做三民主义者。要做好三民主义者,必须交个好
朋友,共产主义者就是三民主义者的好朋友。
越飞还告诉廖仲恺说:“以往中国的革命,过于借重军阀之力,因而常
导致失败。
国民党必须组织培养自身的军队。”廖仲恺甚以为然。经过会谈,廖仲
恺与越飞达成协议,苏联政府每年向国民党提供200 万元的援助,其中70
万元是军官学校的费用。苏联将援助国民党设立军官学校,并参照托洛茨基
所订立的红军制度,拟定一项创设军官学校的计划。
廖仲恺由日本回国后,即大力协助孙中山做联俄的工作。孙中山和苏
俄的关系日深一日。马林同孙中山保持每周会面三四次。5 月初,苏联政府
致电孙中出,表示准备给中国必要的帮助,即派第一批军事顾问5 人,由苏
联驻华武官阿纳托里?伊里奇?格克尔带领来到中国。
孙中山决定派蒋介石率领“孙逸仙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革命经验。
团员有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代表团在苏联3 个月。当时列宁正患病,
蒋介石拜会了托洛茨基以及苏维埃主席加里宁、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联共
(布)中央委员会书记鲁祖塔克、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
总司令加米涅夫、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维经斯
基等。还考察了红军的训练情况,参观了一些军事学校,访问了一些工矿企
业。
在代表团访问苏联之际,孙中山决定创办军官学校,军校定名为“国
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命蒋介石为校长,陈翰誉为教练长,廖仲恺为政治部
主任,由廖仲恺负责军校筹备工作。当时广东各实力派人物,看到军校校长
是块肥肉,纷纷向孙中山推荐校长人选,不同意由蒋介石担任校长。孙中山
当即表示:“新办的军校,如果不叫蒋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孙中山视蒋
介石为“如身之臂,如骖之靳”。他说蒋介石:“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
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蒋介石乃浙江宁波
奉化县溪口镇人,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其父
蒋肃庵在溪口镇上开设玉泰盐铺,经营盐、酒、石灰为主,有薄田30 余亩,
是一户中产人家。蒋肃庵前后娶过妻室3 位,元配徐氏、继配孙氏、再继配
王氏,蒋介石为王氏所生。王氏名叫王采玉,与蒋介石的父亲结婚是第二次
嫁人。原来嫁给溪口曹家姓俞的,那姓俞的36 岁去世后,王采玉回到娘家
居住,曾在葛溪一个庵里守节,后经在蒋肃庵店铺任帐房的堂兄王贤栋的介
绍,再嫁给了丧妻的蒋肃庵。蒋肃庵1895 年死于时疫,当时蒋介石只有8
岁。
王采玉在其夫病死后,茹痛抚孤,勤劳特甚,1921 年,王采玉因患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