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汪精卫已在“夹攻中奋斗”的口号下东征讨蒋,分兵3 路大举
东下,陈兵湖口。
孤立无援的蒋介石面临北军和武汉两方的汹汹攻势,已无招架之力,
陷入一筹莫展之中,只好厚颜以求李、白,请其出兵帮助御敌,李宗仁见挫
蒋时机已趋成熟,乃正式以“对汉宜先礼后兵”为辞加以拒绝。同时,李宗
仁致电冯玉祥,公开呼应冯之“宁汉双方一致反共,既已志同道合,请速进
行合作”的建议,又写信给汉方唐生智,表示“只欲武汉反共,予愿已足”,
并隐约责蒋。李宗仁又领衔发出为武汉分共愿与武汉合作电。
蒋介石是靠军事手段和实力政策起家的,现在李、白纷起效法,以其
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蒋自食其果,莫之奈何。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只好
以迟疑的口气向李、白试探说:“我想趁此休息一下。”白崇禧未等蒋话毕,
便接上话茬,说:“总司令如果真需要休息,我也赞成,否则徒然在政治上
掀起一个大风浪,那就大可不必了。”李宗仁则更为干脆地请蒋:“自决出
处。”蒋十分难堪,答道:“余唯以中央执监委员会主张为依归。”言罢,拂
袖而去。
蒋介石指使吴稚晖出面,召集宁方要员开会,讨论南京政府局势。会
上吴是蒋的御用“长衫佬”摇唇鼓舌,力主蒋留任,但到会军人态度则不同。
李宗仁付之一笑,不作任何表示,连何应钦也一言不发。
蒋见况自感无奈,只得再作“愿休息一下”表示。白崇禧立即赞同说:
“唐生智那种气势汹汹,我们两面受敌不行,蒋先生暂且歇一歇也好。”李、
何等军人随声附和。蒋既然到了这步境地,只得以“深念党国前途”为名,
宣布辞职下野。于是报刊上披露:“8 月12 日下午,南京召集重要会议,蒋
总司令、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均列席该会。蒋以宁、汉相持,北伐军事
难发展,武汉方面有一切均可磋商,对蒋个人绝对不能相谅之语,故愤自牺
牲,提出辞职。何、白、李以战事日亟,亦欲速决意争,遂决退让,蒋即自
动下野。”8 月13 日,蒋介石在张静江等人陪同下,秘密到沪,即入租界,
行动诡秘。两天后,蒋介石正式发表下野通电。李宗仁即继蒋正式充任国民
革命军副总司令,就此演成民国史上第一次蒋去李来之局。
第四章 党争迭起
蒋介石下野之际,正是国民党内“党统”争夺趋向高潮之时,除宁、
汉两方各以“正统”自诩,指称对方为“非法”外,原从国民党中央分裂出
去的西山会议派,也以“反共先觉”自居,在上海租界里,打起了“沪二届
正统”的旗号。于是在同一面青天白日旗的区域里,出现了一国二国民政府
(南京、武汉)三中央党部(宁、汉、沪)的光怪陆离现象。
宁方党中要人胡汉民、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等表示要同蒋“共沉
浮”,继蒋之后宣布辞职。李宗仁、白崇禧桂派军人在党内毕竟资历过浅,
且胡、吴等在辞职通电中以“貌和神离,惟领袖自竞”等语责备李、白,李
颇感缺憾之处。然而,李宗仁不愧是一位容貌宽厚而心志精明的政坛高手,
为增强自身在党争中的竞争地位,他首先向在沪的西山会议派人士频送秋
波,愿意携手,西山派圈子中本不乏“党中元老”,憾无实力作后盾。桂系
有意与诸老交欢,西山派人士也格外对李表示好感。
李宗仁、白崇禧又向汉方发出一电,力言统一国府之必要,主动请示
今后方针,明确表示仍以武汉中央为正统,并派出手下湖北籍大将胡宗铎前
往武汉,与汪等汉方人士接洽。汪精卫见蒋已下野,李宗仁又有如此表示,
乃发表声明称:“今蒋解除兵柄,听命于党,李宗仁等复请中央党部及国民
政府迁都南京,兹经中执会扩大会议议决,即日迁都南京。”汪的声明盛气
凌人,李宗仁等虽十分不满,但为救燃眉之急,也不得不先退一步,对汪等
来宁柄政表示欢迎,并亲往江西庐山与汉方诸要会晤,洽谈武汉政府迁宁具
体事项。李宗仁因有求于汉,态度极为谦恭。汪精卫一心想借机统驭全局,
恢复其党中最高领袖地位,表示武汉政府于9 月3 日前迁往南京,在宁筹备
召开二届四中全会,即派出谭延闿、孙科作汉方代表,先行赴宁。双方决定
第七军完全负南京卫戍,汉方程潜之第六军全部东开,唐生智部开往芜湖,
助宁打孙传芳。
李宗仁乘坐舰艇回南京时,已发现北岸孙传芳部作蠢动。原来孙传芳
闻南京内讧,乘宁、汉尚未妥协,倾其“五省联军”全部剩余力量,加上张
宗昌的直鲁联军,号称“雄兵10 万”,卷土重来。李尚未抵宁时,已有部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