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任玮璋部2000 余人,在共产党人张逸民的说服下,起义参加了红军。
四川境内“诸侯”蜂起,军阀刘存厚、刘湘、刘文辉、田颂尧、邓锡
侯、杨森、李家钰、罗泽州等割据各方,连年混战。蒋介石鞭长莫及,只得
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32 年底,刘湘同刘光辉开展争夺成都的大混战。各大小军阀多被卷
入,争当“四川王”。
以川北为大本营的第29 军军长田颂尧,在“二刘之战”中,站在刘湘
一边,倾其主力30 个团西出成都参战,后方仅有十几个团的防兵。红军乘
机占领了川北3 县。田颂尧在川北一角割地称雄,从未同红军较量过,认为
红军不过是些东流西窜的“残匪”,不放在眼里。追击红四方面军的胡宗南、
刘茂恩等蒋介石嫡系部队,要从陕南入川“进剿”,田颂尧怕请神容易送神
难,拒绝他们进川。刘茂恩部从陕南进万源,退了回去;胡宗南部队从汉中
进到川陕交界处,也被迫退去。老牌军阀刘存厚忧心忡忡地致信田颂尧,要
他罢战成都回兵“剿赤”。田颂尧回信说:“区区之灾,何以老师费心!”他
打着如意算盘,待取成都后,再搬师“回剿”。
红四方面军便在川北建立根据地,部队有了粮食和衣服,战士涤尽满
身征尘,面貌焕然一新:红军离开了大别山,到了大巴山!”徐向前将3 个
师部署于巴中、南江一线,对付田颂尧;以1 个师部署在通江及其以东地区,
牵制刘存厚部,并保障后方的安全;另以少许兵力监视陕南之敌。红军总部
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名义,致书刘湘、杨森、刘存厚等,提出互不侵
犯。又派徐一新等去陕南,同孙蔚如谈判,双方达成互不侵犯默约。
1933 年2 月,正式成立了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下辖红江、赤江、赤
北、南江、巴中5 县,以及巴中特别市,陕南特区。
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3 人又明确分了工。张国焘有中央代表、西
北军委主席、中华苏维埃副主席等职;陈昌浩虽然最年轻,但他是莫斯科中
山大学毕业生,能写能讲,任红四方面军政委,张国焘也不得不让他几分。
张国焘、陈昌浩等负责政治、政府工作、群众工作、后方工作、肃反工作、
支前工作等。徐向前很有军事才华,张国焘、陈昌浩不能不倚重和依赖他,
让他分管作战。
2 月18 日,坐镇阆中的田颂尧令孙震率主力38 个团6 万余人,分左中
右路向通江、南江、巴中进击,称之为“三路围攻”。
徐向前以“收紧阵地”和“决战防御”的方针破敌围攻。即先以少许
兵力,卡住山险隘路狭谷,凭险坚守,节节抗击,逐次向中心退却,诱敌深
入,消耗和疲惫敌人;待敌人兵力分散,疲劳沮丧,攻势衰竭时,再举反攻,
重点突破,两翼迂回,一举歼敌。
从2 月下旬至6 月中旬的4 个月中,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
结束,先后共毙伤敌军1.4 万余人,俘敌旅参谋长李汉城以下1 万余人,
把田颂尧的兵力吃掉近1A2。革命根据地扩展到3 万平方公里,人口逾200
万。红四方面军猛扩到4 万人。
6 月底,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红四方面军是:
总指挥 徐向前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
副总指挥 王树声 政治部副主任 傅 钟 曾传六
第4 军军长 王宠坤 政委 周纯全
政治部主任 徐立清
第30 军军长 余天云 政委 李先念
参谋主任 文建武 政治部主任 张成台
第9 军军长 何 畏 政委 詹才芳
副军长 许世友 参谋主任 王学礼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第31 军军长 王树声(兼) 政委 张广才
政治部主任 黄 超
张国焘借口部队“不纯”,进行大“肃反”。张国焘这次“肃反”的主
要矛头指向批评过他的曾中生等一批优秀的领导骨干。
原来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西北转移,越过秦岭来到城固西北
约40 公里的小河口时,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张琴秋、朱先等,由于
对张国焘在红军撤出鄂豫皖苏区后无止境退却感到怀疑和不满,准备派人到
中央去报告,后改为由曾中生以书面形式向张国焘陈述众人意见,要求停止
向西北无止境的退却,争取在陕鄂一带创建新的根据地,希望张能采纳这个
意见,并转报党中央。张国焘闻知后,即在小河口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
众人便对张提了不少意见和批评,要求把今后的行动方针电告中央。张国焘
表面上表示欢迎众人的意见,宣布成立前敌委员会,任命曾中生为西北军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