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回到卧室,浑身发冷,心头更加颓唐。面对如此动荡的战局和
疲倦不支的身体,颇想去庐山,但又担心庐山是否安全?宋美龄却不以为然
地说:“这个问题容易解决,不必呕气。美国总统在局势紧张时照样钓鱼打
猎,你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反给人一个安定的印象,至于庐山是否安全,我
看不大靠得住。长江洪水成灾,上山瞧了不舒服,再说是否会影响交通,也
很难说,不如到莫干山去散散心。”蒋介石表示同意,于是偕宋美龄及儿子
前往杭州。蒋介石一路沉默寡言。举目望去,乌云瘴气,展望未来,不堪设
想。
面对国民党风雨飘摇的破船,美国政府一方面竭力扶植加强蒋介石势
力,一面物色亲美的新傀儡,以备蒋介石一旦垮台时出来支撑局面。1948
年3 月,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表示希望中国“自由主义分子”将被容纳到
国民党政府中去。
1948 年3 月29 日至5 月1 日,国民党的所谓“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
主要目的是选举总统和副总统。蒋介石想通过投票合法地当上中国领袖,企
图以新的形象,来改变美国对他的不信任感。
第二十四章 阴暗“竞选”
“行宪国大”从筹备起,就充满阴暗。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国民
党与民社党、青年党之间明争暗斗,结果选出的国大代表,形如乌合之众,
在国大的会场上,更是乌烟瘴气。上面大会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下面的代表
有的闲谈,有的说笑,有的打瞌睡,有的吹唿哨,有的吃花生米,有的喝茶,
有的脱鞋弄足,有的拂袖舞拳,大打出手,蒋介石不得不几次出面训斥。
“行宪国大”代表3045 人,出席大会的只有2814 人。在总统竞选前,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便把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旨意,传给蒋介石,杜鲁门希
望蒋介石能够表现一下民主姿态,以笼络民心,重树个人威信。杜鲁门又暗
示蒋介石,就目前中国政府腐败状况看来,能够拯救中国的,比较理想的人
物,是自称“过河卒子”的胡适。
胡适在1938 年至1942 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
1946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1947 年南京发生镇压学生运动的“五二○”
惨案,全国60 多个大、中城市学生相继举行罢课抗议国民政府暴行、华北
学生也酝酿响应时,李宗仁在北大校长胡适等帮助下,以“导”为主,恳切
劝谕,北平预定的学生“六二大游行”未得举行。于是报章大加吹捧,称李
宗仁是“处置北平学潮,不用军警、不用枪支,不用弹压,只用胡适的舌头,
稳定了万丈波澜”。
蒋介石对于美国人的“暗示”,敢怒不敢言,为了对付美国人,他采取
以退为进的惯用手法,先抛出一个“卒子”,听听舆论反映,然后制定对策,
再取而代之。于是在选举总统的问题上,蒋介石便做出“让贤”的架式,列
出总统候选人应具备的4 个条件:(1)文人,(2)专家学者;(3)国际知名
人士;(4)不一定是国民党员。
总统候选人条件公布后,国民党上层人士一下子便猜中一定是暗指胡
适。但是蒋介石这一反常的作法,却使众多“国大”代表困惑,而蒋介石的
许多亲信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首先摆出了胡适不适于当总统的众多理由,
轻而易举地拿掉了这个“过河卒子”。
接着又提名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于右任、居正为总统候选人,吴稚晖
深知蒋介石的伎俩,遂以年事已高,不能恭政为由,改推蒋介石为候选人。
是时,蒋介石见火候已到,便以“国难当头,义不容辞”等词,“当仁不让”
了。4 月19 日蒋介石以2430 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总统。
副总统的竞选,便成了各政治派系争夺点。“行宪国大”共推出6 名候
选人:国民党方面有孙科、李宗仁、程潜、于右任4 人,“社会贤达”方面
是莫德惠,民社党方面是徐傅霖,而副总统的主要竞选者却是孙科与李宗仁。
李宗仁在北平与学者、名人揖让往来,相处甚得,画家齐白石因无法
买到米、煤,到行辕请求救济,李当即亲自为之筹措,白石先生为此特地绘
了一寿桃横幅送李。李宗仁颇得舆论界好评,有评论说:“李宗仁在军人中
实有儒将之风。”一时间李宗仁“文武兼长”、“稳健开明”、“老成持重”、“深
谋远虑”之颂扬声不绝于耳。李由此赢得了“民主将军”的美号。李宗仁有
此舆论界支持,便积极参加副总统竞选活动,认为若竞选成功,可望桂系再
兴。早在1947 年10 月12 日,他便把程思远召到北京,手书信函两封交程
带去南京,一封给蒋介石,表示他有意参加副总统竞选;一封交吴忠信,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