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春秋_刘凤舞【完结】(726)

  导员,蒋经国奉命赴沪任经济副督导员,他用铁腕手段,全面打击投机商人,

  同吴发生意见分歧,引起正面冲突。吴国桢从经济的观点出发,认为用高压

  的政治手段,无法解决经济问题。

  吴亲赴南京,向老蒋力谏,剖陈利弊。小蒋则坚持“一路哭不如一家

  哭”的信念,认为只要争取上海民众的通力合作,施用铁腕手段,通货膨胀

  是可以控制住的,然而“扬子案”的风波,把小蒋那份声威志气一扫而光。

  “只打老虎,不拍苍蝇”变成了“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小蒋以失败告终,

  乘兴而来,落荒而走。

  到了台湾,蒋经国身为“太子”,“中华民国”当有其一半,而且以情

  治特务头子的身份,到处插手,凌驾于一切军政要员之上。吴国桢又是“难

  得糊涂”的角色,不愿意装聋作哑。于是,吴蒋潜在的矛盾逐渐表面化,冲

  突不断升级,形同水火。

  蒋、吴冲突的焦点,首先在军事与治安权上。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一职,循例由省主席兼。陈诚任省主席时,因不能分出精力来兼管,一切都

  委诸副司令彭孟缉等去全权处理。吴国桢接任省主席,也兼任保安司令,但

  不得不因袭陈诚的旧规,保安司令部的事,基本上无从插嘴,而獐头鼠目的

  彭孟缉早已投效到蒋经国的麾下,同蒋经国互通声气,听其驱使,不把他的

  顶头上司吴国桢放在眼里。

  特务机关毫无法制而言,抓人无正当手续,往往公民失踪,家属无法

  知道,就连吴国桢这位保安司令也茫然无知。于是他向蒋介石建议:任何机

  构不通过保安司令部,禁止随意抓人。逮捕后14 天,一定要释放或起诉,

  然而蒋经国、彭孟缉根本不理睬。1950 年某天,“省政府”召开资源方面的

  会议,有人报告台湾火柴公司总经理王哲甫被捕,抓人的又是省保安司令部。

  会后,吴国桢召见副司令彭孟缉,令其查明原委。

  原来台湾火柴公司的总公司原设上海,上海解放后,董事长吴性栽留

  在大陆,于是保安司令部将吴列为“附匪商人”。吴在大陆从事电影事业,

  拍摄了一部《民国40 年》的影片,其中有对国民党、蒋介石诸多“诋毁失

  敬”之处。蒋经国通过情扳机关获悉,勃然大怒。然而无奈吴性栽何,于是

  下令彻查台湾火柴公司,逮捕王哲甫。

  第四十七章 无奈的“金刚计划”

  吴国桢认为王哲甫同吴性栽在上海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牵连,于是命

  令彭孟缉立即释放王哲甫。彭未执行,并同蒋经国一起见吴国桢。蒋经国说,

  王哲甫有罪不能释放,吴国桢坚持于法无据,场面极为尴尬。吴责问彭:“究

  竟你做主席兼保安司令,还是我?”蒋经国走后,当天晚上,“总统”贴身

  秘书周宏涛来见吴国桢,奉命转达抓王是蒋介石的意思。吴国桢坚持己见,

  写就私函一封,托周转呈。当晚,周再度访吴,周说:“蒋先生看你的面子,

  将王的死刑改判7 年徒刑。”在这次事件中,吴未获全胜,亦未全败。另外

  一次事件发生在台湾第二次县市长选举前夕,蒋经国下令全省特务以检查户

  口为名,一夜间逮捕398 人,其中仅19 人有过轻微违警记录,其余全属无

  辜。吴国桢作为省主席和保安司令,不得不出面干预,将人全部释放。但大

  逮捕之后有小逮捕,基隆市有两位议员于午夜失踪,吴接到报告,向彭孟缉

  查询。彭先说不知,后又推到保安司令部某处长身上。那处长说不知详情,

  案子是调查局办的。吴国桢下令他在3 个小时内开释。开释后,吴召见此两

  位议员。两位议员表示,人既恢复自由,就不要再追究真相了,原因是怕特

  务报复。后来说出真相,因两位议员未遵守党部指示,投国民党提名的议长

  一票,遂遭惩罚。

  吴国桢要彭孟缉把违法乱纪的处长撤职查办,彭表面敷衍,并不照办。

  吴追问原因,彭拿出蒋介石的手令来,搞得吴国桢进退两难,好不尴尬。

  蒋吴斗争,又表现在经济上,台湾省经济来源有限,应付的开支很大,

  难免捉襟见肘。吴国桢遇到预算以外的额外要求,往往不客气地予以拒绝。

  而蒋经国正在广植势力,花钱的地方特别多,他便兵分两路,向吴国桢和财

  政厅长任显群要钱。

  吴国桢在穷于应付之余,难免会牢骚形之于色。而任显群则八面玲珑,

  几乎是有求必应,以致连蒋介石也称赞他是财政的“长才”。后来吴国桢才

  发现,任显群除了把日产房地大拍卖之外,还用“政府”自大陆运来的黄金

  抛售了不少,最不可原谅的,则是他把所有公营单位包括台电、台铁、台碱、

  台铝等存在美国购料的存款,未经吴国桢批准,擅自提了回来,自己做人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