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大,一旦穿透装甲,必将车毁人亡。
空心装药破甲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反坦克弹药。由于最
古老的反坦克穿甲弹当时面对加厚的坦克装甲已无技可施,于是出现了这种弹。
它对装甲的破坏作用不是象穿甲弹那样是靠机械动能,而是靠弹丸本身装填的炸
药释放的化学能,巧妙地利用了聚能作用(尤如经过凸透镜会聚的阳光,可以把
纸烧穿)大大提高了穿透装甲的能力,推动了反坦克武器的大发展。由于它不要
求发射武器的高初速,武器的作用只是把弹准确送到目标上,穿透目标全靠弹丸
所带的炸药,于是除了火炮能发射破甲弹,小至手持反坦克火箭、反坦克手榴弹、
枪榴弹,大到各种反坦克火箭、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地雷、反坦克子母弹等其破
甲的原理都一样。
碎甲弹也是靠弹丸所携带炸药在目标处爆炸时所释放的化学能,所不同的是
它是通过把塑性炸药紧贴在装甲的外表面上起爆,利用爆炸波在装甲介质中的作
用将装甲内表面撕裂而对车体内的人员、设施进行毁伤的,其实装甲并未被穿透,
只是内表面产生了崩落效应。
什么是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一种采用直接瞄准、专用于对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火炮,
曾用过战防炮之类的名称。反坦克加农炮具有身管长,初速大、弹道低伸,瞄准
速度和发射速度较高、弹丸飞行速度快等特。反坦克炮按机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
自行式,按炮管结构可分为滑膛炮和线膛炮。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车炮结合,能够自行机动和发射的反坦克炮。按行动部
分结构,它可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轮式和轮履合一式等;按防护程度,可分
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自行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自从1916年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坦克以后,坦克与反坦克武器
的发展日臻完善。当时,德军用来对付英法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战炮。一
次大战以后,瑞典、德国等相继发展了20毫米、37毫米、4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
当时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 ~18毫米,所以许多国家认为用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钨
芯穿甲弹足以穿透坦克装甲。
1941年,德军将一辆苏军KBI 型重型坦克围困了3 天,先是调了一个炮兵连,
用6 门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苏军坦克射击,结果炮弹全被反弹,无法击穿装甲
;夜晚德军又派12名工兵用炸药炸,仍朱奏效;之后又用6 辆坦克进行轰击,结
果苏军坦克被击毁。后查明,虽先后发射了上百发炮弹,但只有2 发88毫米炮弹
击穿了装甲。在二次大战中,随着重型坦克装甲厚度猛增至70~100 毫米,反坦
克炮的口径也随之增大到57~100 毫米,战前那种认为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就能
摧毁坦克的说法,在苏军KBI 坦克中弹百发
----------------------- 页面18-----------------------
未能击穿的事件发生之后,便很快得以纠正。二战中反坦克炮得以迅速发展,
仅前苏联1943年就生产了23200 门,当时反坦克炮的初速就已达900 ~1000米/
秒,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离上可达70~150 毫米,有的可达200 毫米(如前苏1944
年式),使用的弹种已有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穿甲弹
等,有的国家还配装了自行反坦克炮。
战后以来,对于是否发展反坦克炮出现了一些争论,因为牵引式反坦克炮大
笨重,不如使用反坦克导弹灵便,自行反坦克炮又和坦克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相似,所以象美、英等国就没发展这种装备,只有苏、德、奥地利等国仍沿袭二
战时的传统,继续发展反坦克炮。现代反坦克炮的水平和坦克炮水平差不多,口
径为90~125 毫米,初速最大为1700米/ 秒,直射距离1700米,最大射速12发/
分,战斗全重5 吨,配用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
前苏联125 毫米反坦克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垂直穿
甲厚度可达500 毫米。
什么是火箭炮?
火箭炮是利用火箭发射架(或管)发射火箭弹的一种大威力面杀伤武器系统
的总称。火箭弹靠自身携带的发动机为动力向前飞行。它能有效地对付暴露的集
群目标,能迅速、突然、猛烈地以饱和火力打击敌人。
早在公元969 年我国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药为动力的火箭。当时的火
箭很简单,就是把药筒绑在箭上,点燃药筒后,火药气体向后喷出,利用喷气的
反作用力把箭推向前进。根据这一原理,宋朝时已制成有32支火箭齐射的“一窝
蜂”、有49支火箭齐射的“飞帘箭”、甚至有100 支火箭齐射的“百虎齐奔箭”
等。到公元1260年左右,火箭武器随元兵西征,才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1939年,前苏联制成b ,M13 型火箭炮,即俗称的“喀秋莎”火箭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