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米的高度巡航,进入伊境内后,又在距沙漠50米以下的高度飞行,都象长了
眼睛一样各自寻找自己即定的攻击目标,因而取得
----------------------- 页面86-----------------------
了命中概率98%,命中误差不大于9 米的良好战绩。从电视上看到,后一枚
导弹准确地穿入前一枚导弹炸开的缺口内爆炸,可见其命中精度是相当高的。二
战时期纳粹德国研制的V-l 导弹,射程仅240 公里,命中误差就高达4800米,
“战斧”导弹飞行1300公里,沿途有海、有山、有沙漠、有丘陵,即是在城市上
空飞行,楼房和建筑物又大都相似,如何挑选即定攻击目标、而且又精确地命中
的确是相当困难的。它。到底采用了哪些绝招呢?
▲巡航导弹飞行弹道示意图巡航导弹能不能精确命中目标,关键取决于它的
制导系统。“战斧”导弹使用的是“惯性导航十地形匹配十数字景像匹配区域相
关器”制导,可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导系统。什么是惯性导航呢?惯性导
航是各类导弹广泛运用的一种制导方式,它是利用惯性运动这一原理,通过装在
弹上的各种敏感装置,自动测算导弹飞行中每一瞬间的位置,再与程序装置中预
先确定好的飞行轨迹进行对照和比较,发现有偏差时立即计算出偏差量,然后控
制自动驾驶仪将导弹移向预定飞行轨迹。惯性导航不依赖外界条件,载机、导弹
和目标三者之间也不进行任何信息交换,所以一般很难干扰它。但这种制导有一
大缺陷,就是积累误差问题,每小时能漂移750 米,飞行距离越远,时间越长,
误差越大,所以还要配备较高精度的导航系统,如地形匹配等。
什么叫地形匹配制导呢?我们知道,在一座大城市里要寻找某一个胡同、某
一幢楼房或某一个人是相当难的,犹如大海捞针一样。但是,把每个区、每条街
道、每幢搂房都给它编上号,就象邮政编码那样,再找起来可就方便多了。所谓
地形匹配制导也是利用这样一个原理。首先,必须用侦察飞机、侦察卫星等对预
定攻击目标进行照像,获取导弹预攻目标及沿途航线上的地形地貌情报,并据此
制作专用的标准地貌图。例如,在一块10×2 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可以划成数
千个小方格,在每个小方格内都标上该处地面的平均标高,如此计算,一幅数字
地图便出现了。这幅预先测定的数字地图先存入弹体计算机。导弹飞行过程中,
利用雷达高度计和气压高度计连续测量所飞经地区的实际地面海拔高度,并把这
一数据输入计算机与预定弹道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如发现已偏离预定飞行轨迹,
计算机将需纠正的偏差修正量以指令形式传送给自动驾驶仪(类似于飞行员),
便可及时回到预定轨道上来。一枚导弹射程1300公里以上,要把沿途地形全部做
成数字地图输入计算机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沿其飞行弹道确定三四个定位区予
以修正,其余由惯性制导系统进行制导。在接近目标区之后,还要甩数字式景像
匹配区域相关器进行更为精确的末制导。
▲巡航导弹地形匹配制导示意图什么是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制导呢?它
实际上和地形匹配的原理一样,地形匹配是通过测定飞行时的实际标高来修正航
向的,区域相关制导则是通过测定各飞行区域内地面对反射电磁波的能力强弱及
大小来修正航向的。至于区域景像比较相关制导,则是利用光学照像(含红外波
段)的方式,把目标景象与弹体计算机存储的原摄图像进行比较,验明正身并确
认目标无疑时再行攻击,因而是一种高精度末端制导方式。
80年代未以后,由于GPS 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巡航导弹开始装定
位接收机,即利甩18颗定位卫星来修正其飞行弹道,所以命中误差会进
----------------------- 页面87-----------------------
一步减小。
美国发展过哪些巡航导弹?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导弹是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德国研制的V-1 (Fi-103)
导弹。战争结束后,美苏两国竞相抢运德国的导弹研究资料、实验设备和样弹,
同时都争取了相当数量的导弹专家,从而为战后两国巡航导弹的发展奠定了重要
人才和技术基础。
▲射程1170公里的AGM-86空射巡航导弹战后至50年代末期,是美国发展巡航
导弹的重要时期,当时曾先后研制了水面舰艇发射的射程为960 公里的“天狮星”、
地面发射的射程为1040公里的“斗牛士”和射程为1012公里的“马斯”,空中发
射的射程为965 公里的“大猎犬”和洲际攻击的射程为8000公里的“鲨蛇怪”等
巡航导弹。
此外,还研制了超音速飞行的“天狮星”Ⅱ(射程1600公里)和“小海神”
(射程2400公里)巡航导弹,但均未装备。这一时期所研制的巡航导弹因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