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向边远地区进行战略机动
中苏边境远离苏联的中心地区,大部队的战略机动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是不利之点。但是苏联想利用发达的交通通信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训练,来缩短战略机动的时间。目前,苏联似乎正在频繁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训练。
一九四五年五月至七月间,苏联为参加对日作战,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克服了长达九千至一万二千公里的距离,把四个集团军,一个独立师共计二十七个师又十二个旅的兵力(其中包括二个方面军司令部和一个坦克集团军)从西欧调到远东。据资料说,从西欧至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的军用货车达三万六千辆,其中百分之六十三运输作战物资,百分之三十七运输补给物资。基于这些经验,苏联似乎正在改善铁路、汽车、飞机的远距离运输方式,使用管线解决油料、饮水的补给,同时反复演练大部队向边远地区的战略机动能力。从这一点来说,不能用老眼光看待苏军对中苏边境地区的增援能力,但是从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现在每天二十万吨左右?)看,要保障二、三百万大军的供给还是有问题的。
6. 现代战斗训练
从“华约”军队的各种演习看(包括在远东的演习),苏联显然在实施着含战术核武器在内的现代战斗训练。在一九三九年的诺门坎作战中,苏联使用了装甲输送车,动用了大约四千三百辆卡车和油罐车,运输了五万五千吨作战物资。苏联在一九七二年秋和一九七三年冬分别举行了大演习,一再进行现代战斗训练。
图33 苏联远东战役(1945.8)
第四节 苏联的作战准备
下图说明苏联过去用武力把中国边境地区置于自己势力之下的情况(期间等),从中多少可以看出苏联的企图。
一九六○年前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从那时起,苏联开始警惕中国,严密防守边境地区。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为应付万一,军界开始研究对中国的作战方案,并逐年努力使之具体化。毫无疑问,苏联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按照军事首脑机关制定的作战计划,增加它在中苏边境方向的兵力。
这里,我们站在苏联的立场上,探讨一下苏军的各种作战设想,弄清它们的利害得失,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图34
一、对新疆地区的作战
苏联对新疆地区的攻势作战有如下有利条件:
1. 作战正面宽大,便于大兵团展开。
2. 在吉尔吉斯和外蒙古西部方向进攻的配合下,可以进行外线作战。必要时,还可以使空降部队在后方降落。切断中国的后方补给线。
3. 在广阔的纵深内设有机场,能展开优势的空军,因而空中作战对苏联有利。
4. 中亚的铁路、公路比中国方面(只有一条铁路和两条公路)发达,在补给方面苏联处于优势。
5. 有过去的经验和居民可资利用,收集情报容易,新疆的情况基本上为苏联所掌握。
总之,苏联对新疆地区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切断新疆与中国内地的联系,迅速占领新疆。苏联使用的兵力可能是十个师左右。从人口稀少、民族、地形和过去的经验看,新疆被占领后似乎不大可能广泛开展游击战。
二、对西藏的作战
主要是利用印度对中国的恐惧心理和对西藏的关心,支持印度对西藏渗透,策划西藏独立。估计苏联即使在控制了新疆后也不大可能单独进军西藏,而可能是设法保住新疆,同时通过阿富汗、克什米尔向巴基斯坦、伊朗渗透,加紧对中东(波斯湾)方向的扩张。
三、对内蒙古的作战
中苏一旦进入全面战争,新疆和东北就会受到苏军的进攻,不难想像内蒙古也会受到苏军的进攻。苏军很有可能实施只以内蒙古为目标的作战。由于从外蒙古到北京这段地区多为沙漠地带,地形上无险可守,所以苏军在短时期内很可能前出至北京周围。不仅如此,苏军还可能在外蒙古的援助下完成作战准备,以较小的兵力(五十万左右)进攻到北京、天津地区,孤立东北三省。另外苏联还有许多其他有利条件,例如比较容易得到后方的补充,可以不断增加兵力,便于发挥各种武器(战术核武器、空军等)的综合威力等。
鉴于上述情况,苏联可能优先考虑监视东北而从外蒙古取道内蒙直逼北京、天津地区的作战方案。苏军在外蒙古的动向将对起着掩护北京作用的内蒙古产生微妙的影响。
四、对东北三省的作战
中苏战争一旦爆发,东北三省很可能成为重要的战场。届时战争的发展将对世界特别是东北亚产生重大影响。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新疆、西藏等地的作战所无法比拟的。从军事上看,东北作战有如下特点。
1. 对苏联来说,对东北三省的进攻作战是外线作战,利于发挥优势;对中国来说,是内线作战,作战指挥困难。
2. 东北三省的人口将近一亿,东南部地区的地形有利于坚守,也适于游击战。
3. 由于苏联太平洋舰队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基地,中苏开战时可能出没于中国的东海和黄海,因此东北三省的进攻作战与苏联的海空军作战有密切的关系,将给邻近各国以很大影响。(参见“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作战”部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