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赫鲁晓夫时代就已证明了的,军方的力量是强大的,总书记和军方的关系是密切的。职业军人中虽没有一人进入政治局和书记处,但军方的意见却必须在政策决定上得到反映。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在军方的强大压力下由勃列日涅夫决定的。苏联是否决心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军方的意向。
勃列日涅夫现在已经年迈,估计他不大可能去冒巨大风险。但是如果总书记易人,出现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集团,估计形势可能发生变化。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相当我国国会和内阁的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七百六十七名)和民族院(七百五十名)组成,两院代表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部长会议由一名主席、一名第一副主席、九名副主席等共九十五人(包括十五名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组成,现任主席为柯西金。
二、中国领导集团
(中译本从略)
第五节 中苏战争的可能性
本书前面已论及中苏战争是否会爆发以及如果爆发将从何种态势打起等问题,现在已到得出结论的阶段。关于中苏两国的国内情况和未来战争的样式,由于仍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所以这里不陈述笔者之管见,而留待读者自己去判断和研究。笔者希望读者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从良好的愿望出发,避免抽象的议论和夸夸其谈,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效。本书之所以从历史和地志论起,也正是为了防止陷入空论。
笔者还希望读者认识到下列事实:战后三十余年来社会党一直主张日本“不重新武装和恪守中立”,共产党一直高叫“解散自卫队和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社会党和公明党面对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依然坚持旧观点,这一切都将贻误国家前途,蛊惑无数纯真的青少年。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通过伊朗革命、苏军进驻阿富汗、越南称霸老挝和柬埔寨等事实可看出,最近的国际形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极为相似,中苏关系也将为这种世界形势的惊涛骇浪所左右。
1. 各国的军备预算年年增加,尤其是共产党国家不顾经济上的困难疯狂扩军备战。这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德意和美英苏极其相似。
2. 过去各地发生的冲突不仅没有平息,反而引起连锁反应,冲突的规模和地区年年扩大,无法解决。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海军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之间、日美之间海军竞争,战场甚至扩大到了太平洋。今天,美苏的海军竞争已遍及全世界海域,就连印度洋上也阴云密布。这是不祥之兆。
4. 由于革命和冲突而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人年年增加,在柬埔寨、伊朗、阿富汗等地区还进行着残酷的屠杀,它的规模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犹太人的迫害。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联盟已陷入软弱无力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已逐年衰弱,在重蹈国际联盟的覆辙。
第八章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
0
第一节 武装入侵(第一案)
第二节 采取间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第三节 以第一、第二两案的折衷方式控制日本(第三案)
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半原因,是战前英、法两国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薄弱的国防。今天,日本轻视国防,不认真备战,沉溺于和平气氛,这种状态不是和战前的英、法两国十分相象吗?法国短短四十天就陷入了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如果中苏战争爆发,日本果真能一直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吗?
笔者在第六章中已就中苏战争爆发后各国的动向进行了预测。凡是战争,都容易发生预料不到的事件,引起连锁反应,最后演变为严重事态。中苏战争一旦爆发,难保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不兵戎相见,也难以断定中越之间不再次发生战争。中国将推动日、美参加中苏战争,至少要根据《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要求日本积极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与此相反,苏联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严厉谴责日本支援中国,强求日本参加苏联阵营,或公然占领北海道的一部分和对马岛,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守中立和不增加国防力量。
美国作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缔约国之一,将同“北约”各国一道要求日本防备苏联入侵,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密注视苏联的动向以备万一。但是,日本这时候如果积极加强国防,就有可能被苏联阵营指责为敌对行动,还有可能被用来作为侵略的借口。反之,日本如果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则必将遭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的攻击和批判。
日本国内战后长时期以来一直推行以政党和派阀为中心的政治,国防不为人所重视,防卫厅长官更换了三十八人之多。社会党反对重新武装,赞成中立,在国会中拥有第二位势力。共产党、社会党、公明党都主张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解散自卫队。国民大众打着战后宪法的旗号,一味要求权利,沉溺于享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内舆论怎么能因为中苏战争爆发而趋一致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