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携夫人于风至、密友赵四小姐、副官长谭海少将等一行秘密来上海后,住进了海上闻人杜月笙、张啸林替其租用的福煦路181号公馆。尽管有杜、张的名头震慑,但张学良没几日便受到了第一次警告。有人在大门口放了炸弹。在这枚取去引信不会爆发的炸弹上附有警告书信一封,大意说:请张某即日离开上海,否则,第二颗炸弹上来,保证开花。
事发后,杜月笙既惊恐又震怒。这位在上海跺跺脚地就乱颤的黑帮魁首,想不到今日竟有人黑到了他头上。他立刻派出大批人马,四出查访终于得悉,是王亚樵“激于义愤,干的好事。”张学良得知此事,不免着急,王亚樵的暗杀“战绩”,大上海尽人皆知。于是张请来杜月笙,挽其出面居间调解。杜月笙对别人不怵,对这位安徽的亡命徒却不敢大意。王亚樵是不会全买他的账的。由于杜月笙此前受蒋介石之命,作为张学良此次上海之行的东道主,不得已只能派人去跟王亚樵“讲斤斗”。
张学良提出,如果王亚樵的组织缺乏活动经费,他“愿意尽力帮忙,予以接济”,以为花点钱就可了事。但想不到王亚樵的回答大义凛然,漂亮之极:“我这么做,并不为钱,而是为国家民族大义。张学良是国家民族的罪人,我作为一个国民,要对他加以制裁。”一口封死了任何花钱化解的可能。
随后,王亚樵通过杜月笙开出解决问题的条件,要其转达张学良:
“一、马上回到北方,重整兵马,和日人决一死战。
“二、如不能战,请返东北,自杀以谢国人。
“三、既不能战,又不能死,惟有将全部财产交出、购买军火接济关外的义勇军。
“三条路,请张氏择一而行,否则第二颗炸弹就不会没有引信
了。”
杜月笙是上海社会最有实力的闻人大亨,但对王也有三分忌惮;而王自忖人手、势力远不如杜,双方“讲斤斗”的结果,是限其一月,请张学良离开上海。
于是,在宋子文、吴铁城、杜月笙等人的规劝下,张学良下定决心,趁此机会,首先戒毒,然后立即出洋考察、休养,并将此事呈报蒋介石。张学良戒毒之心由来已久。热河之战后期,内外艰难的处境使他无烟几乎无以生活。身心枯槁憔悴,不但严重影响了他引兵征战,而且留给外界一个活脱脱东亚病夫的模样。联想到他的不抵抗政策,国人无不对他厌恶顿增。他毕竟才30岁出头,国难家仇待他去雪,痛苦委屈他要去消。他要戒毒,从头再来。不久,张学良的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为其请得上海疗养院院长、美籍名医米勒替张戒毒。
戒毒生活开始后,痛苦折磨得张学良脱了形。几次烟瘾发作时,张学良口吐白沫,满地打滚。有几次医生都看不下去了。准备略作退让,延长戒毒期。但张学良狠下了心,他似乎把这几年来的痛苦、屈辱、仇恨都归结在毒瘾之上,发了誓要一次戒成。每次毒瘾将犯时,他便让副官长谭海把自己捆在椅背上,并当着众人的面把铮亮的手枪“啪”地拍在身边桌上,吼道:“难受时谁要是帮忙,到时可别怪我六亲不认,打死谁活该。”
男儿之耻莫过怯懦、屈辱,莫过杀父之仇不能报。张学良身为男儿,又是东北3000万父老的父母官,这沉重的压力终于征服了难以想象的苦痛。再说王亚樵1个月的期限并不长,到时即使王亚樵炸不死他,在中国再闹个满城风雨,张学良也丢不起这个人。
内外压力,终于促使他一次戒毒成功。4月初,张学良病情已稳定下来,枯黄的脸上终于有了红润,这不但令张本人大感振奋,更令张学良身边的人欢呼雀跃。
张学良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
4月10日,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密友赵四小姐及卡尔佛医生,从上海登上了一艘意大利邮轮,远渡重洋,赴欧洲考察。此时,王亚樵限定的1月期限即将结束。
3年多后,当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谏时,不知王亚樵作何感想。如果3年前上海的一颗炸弹结束了张学良的生命,那中国全国抗日局面又不知要拖到何时,中国的历史也许就是别一个写法。
14. 长城,古老的御术难御敌
1933年3月,张学良在蒋介石的逼迫下,放洋出走西欧。
张学良前脚走,蒋介石后脚就委任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的新委员长。刚从江西“剿共”前线大败而归的总指挥何应钦代理了张学良的职务,进驻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华北军事。
此时的华北,随着中国军热河战败,已是边关告急战云压顶。
危急时刻,蒋介石把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被视为“亲日派”的何应钦放在多事之秋的华北,完全体现了南京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定国策。华北不似东北,蒋介石对东北可命令部队不放一枪而后退,东北毕竟易帜归入中央不算太久,对华北他却不敢。华北是中国北方的中心,有着象征着大中华的千年古都北平。放弃华北,无异于放弃半个中国。
何应钦赴华北前,蒋介石指示这位“位极人臣”的国民党军第2号人物:此去华北,应拒日军于长城各口外。军事上迫不得已时,可与日军交涉停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