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知道母皇是为了公主好。可是公主不愿去突厥,不愿远离大卫。母皇何不从了公主的心愿。让公主一步。”安素华道。
“让一步。”明昭眼中泛起神采,道:“你可知朕心里在想什么。”
“儿臣只是猜测,不敢说出来。”安素华道。
“果然,你与仪儿一般,都是内秀。昔公子纠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朕没打算让永平当重耳,可是也不希望她和公子纠一般。”明昭见儿媳已经猜到自己的心思,也不再隐瞒,淡淡道。
“所谓内外,并不是不在大卫才算外。母皇何不与公主一块封地呢。”其实这些都是君绍仪告诉安素华,安素华再自己组合着说出来的。
“封地。”明昭喃喃道。
“是。”安素华道:“公主不愿去突厥,父王也不愿公主去那苦寒之地受苦,母皇何不与公主一块封地,让您、父王、公主都称心呢。”
“素华。”明昭眼神骤然凛冽了起来,道:“这是谁教你说的。”
“回禀母皇,这是王爷平日里与儿臣论及古书里的事说的。”安素华垂下了头。
“也罢。”明昭长长一叹,道:“去那苦寒之地,朕也有些舍不得,你说得好,就这样罢。让他们都进来。”
第三卷 萧墙之乱 第二十六节 不甘
(更新时间:2006-10-16 23:04:00 本章字数:3178)
明昭还是在第二日回了宫,朝中百官们都隐约听说大明宫里出了些事情,至于留守监国的两位皇子,更是将那事打听得一清二楚,毕竟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想瞒也不瞒不住。
回宫的第二日,明昭上了早朝,早朝上的第一件事是命二皇子君绍朗主持废租庸调,改革税制之事。此事倒是没惹起多大的轰动,毕竟大家早知道主持此事的定然是监国的三位皇子(女)当中的一位,而且皇长子君绍真这次摆明了置身事外,而永平公主则旗帜鲜明的要反对此事,更兼之提出废租庸调,行新税制的是江嘉是君绍朗的人,这件差使,不让君绍朗来做,还能让谁做。
若说第一件事不能让朝臣们起什么感触的话,明昭宣布的第二件事可是让满朝文武炸了锅。明昭降旨,说是皇长女永平已经及笄,要为永平选驸马一名,凡各大世家青年未婚子弟皆可参选,朝中六品以上的青年官员也可参选。一月后,在凤台,明昭要亲自为永平公主择婿。
凤台择婿,这乐子可就大了。刘族和吕族两大世族立刻就动起脑子来了,另外有一些庶族官员也开始谋划了起来。有些年长的甚至还想起当年元鼎皇帝为当今择婿的事情来。不过还是有些人敏锐的把凤台择婿之事与前日大明宫里的那一件事联系了起来。比如深知内情的君绍真君绍朗两兄弟,还有安无忌。
果然,明昭第三道圣旨就证实了安无忌的想法。明昭谕旨,说永平成婚在即,不便再在政事堂内处理国政,诏令其退出政事堂,至兴庆宫安心休养待嫁。
这道圣旨一下,才有些聪明人想起传闻里前日发生在大明宫的事。看来这太子的名分,是轮不到永平公主了。大殿之上的官员们脑袋里都不约而同的冒出了这个想法。靠向永平公主的官员们更是开始着急了,永平公主和颖王、江王两位皇子闹得不可开交,他们做下属的自然和两位皇子那两系的人物闹得更厉害。现在皇上一道选婿圣旨一下,立刻剥了公主的权力,而且几乎是断了公主登上储位的念头。公主再怎么说也是公主,将来不论哪位王爷登基即位,都不会太过亏待于她,可是他们这些小虾米怎么办。年老的甚至已经在想是不是告老归田的好,还没那个资格告老的则多数在思量着转而投靠哪个主子比较好。比如左羽林中尉,观军容使白文正是其中代表。
白文的左羽林中尉,观军容使是永平一手提拔上来的,但是现在白文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树倒猢狲散乃是必然的事情。他也没什么好愧疚的,是大皇子好呢,还是二皇子好,白文脑袋里现在在思量着这个问题。
且不论白文最后思考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总之,被无数人看好能成为第二个明昭的永平公主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或许,以她的才干眼光,参与到政治中来对她,对明昭,对大卫,都算不上是一件好事,现在她以嫁人而终结了一切,也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吧。至于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那就不是我们暂时能想象推测得到的了。
由于永平这一日并没有上朝,所以虽然暗潮涌动,明昭的第三道圣旨还是很顺利的颁布了下去。而此时在公主殿,百官们关心的焦点,永平公主,现在正在将自己关在房内,悲哀的回忆着前日的事情。
那日她在大明宫跪了有将近一日,最后还是靠君绍仪夫妇的说情明昭才再次召见于她。说是同意她的请求,不让她出嫁突厥。但是却说她年纪也不小了,是时候招驸马了,还定下了凤台选婿的事。并让她退出政事堂,安心待嫁。最后在母亲隐约的话语之中她还听出了,成婚之后她不能呆在上京城了,必须和驸马一同去封地“安居”。
安居这两个字中包含了什么意思永平是明白的很,虽然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苦心筹划费力争夺的那件东西将永远的离她远去,但是她却没办法再抢回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