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方都在摸对方三家的底,都在揣摩对方三家的意图。形势瞬息万变。苏联想独占东北,美国也想插手东北事务。
熊式辉第三次递交抗议书的时候,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亲自出马与熊大员摊牌。熊式辉说,在东北领土之内日伪所设工矿企业,均应列为日本对华战争赔偿品,一律归中国所有。
马元帅说,不,那是苏军的战利品,归苏联所有。
熊大员说,苏联想违反条约吗?在国际食言?你们在三个月内撤军,想把那些战利品都一齐撤走吗?或是交给中共吗?
马元帅说,熊先生,您没有领会我的意思,我是说,把前日本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和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经营的各项企业全部纳入中苏经济合作项目之内。
熊大员不听则已,一听就忍俊大笑,他说,元帅阁下,你好大方啊,拿我们自己的东西,与我们合作,天大的笑话。我们若是接受了您的慷慨条件,岂不贻笑大方?
马元帅说,我们如此谈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中苏经济合作对你们是有利的,如果,这一条也不接受,那么,你们什么也得不到。
领略些沂水春风的熊式辉不忘老夫子教诲,思前仁,想后德,他说,好,你们撤了军,我们就接受所有经济合作项目。
马元帅说,你误会了,撤军和经济合作是不能分开的。必须合并解决。
他们的谈判、抗议都没有拦住媒体曝光。美国针对苏联关于战利品的说法,向苏联政府发出照会,声明:1945年8月的中苏条约规定,除中长和南满铁路归中苏共管外,条约并未给予苏联对其他工矿企业共管的权利。中苏如就这些工矿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是对美国商业利益的歧视。日本在满洲的资产因涉及战胜国的共同利益,应归赔偿委员会仲裁。
一纸照会忙坏了莫洛托夫外长,他立刻见斯大林。不巧,此刻的斯大林正召见来访的中国政府蒋委员长的特使蒋经国。这就更不能迟疑,因为此时部长会议主席的谈话,发出的每一个信息都牵动满洲自治的步骤。他就不顾会见贵宾的礼仪就把照会直接交给斯大林。
半路中断谈话,蒋经国尴尬得坐立不安。他不知是什么文件如此紧迫,他瞟一眼斯大林,脸色由白变黄,拿烟斗的手微微发抖。片刻,世界级大人物斯大林换了一种教训仆人的口吻十分坦率地说,你们中国人(坦率得令人吃惊)要明白,美国人想要利用中国作为满足他的利益的工具,他必要的时候,是会牺牲你们的。苏联愿意把本国生产的机器、汽车、以及中国所没有的东西供给中国;同时,也希望中国能把自己出产的矿物、农产品供给苏联。苏联又可以帮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并发展新疆的经济,但是,我再三声明,也是最大的一个要求: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只要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只要国民政府能保证今后美国不在东北得到利益,我们苏联一定可以作必要的让步。
蒋经国说,我谨记大元帅的话,回去向家父一字不丢地禀报,并回复苏联政府。但是,眼下苏联政府必须把中共军队撵出沈阳。请苏联政府履行协议。东北不准有一个美国兵,也不准有一个八路军。
斯大林说,这一点可以考虑。
蒋经国回到重庆委员长官邸,他向父亲报告苏联之行的情形。蒋介石不屑一听,只是一反常态地埋头读一本共产党祖宗马克思、恩格斯的书。蒋经国不解,反共20多年的父亲,今天怎么啦?委员长说,你还年轻,不懂。他们有许多精辟论述,你听恩格斯怎么说,他在一篇叫《俄国在远东的成功》的文章中论述俄国的民族自豪感。恩格斯说,正当英国人在广州同中国的下级官吏争执不下,并且在英国国内讨论叶总督是否真的遵照本国皇帝的意旨行事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的时候,俄国人已经占有了黑龙江以北的领土和该河南岸满洲的大部分土地;他们在那里建筑了工事,进行了铁路线的勘察工作并预定了未来的城市和港口的地点。当英国终于决定打到北京,当法国希望为自己捞到一点东西而追随英国的时候,俄国——尽管他正好在这个时候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德法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竟能挺身出来当衰弱的中国的秉公无私的保护人……这段话多么精彩、深刻、有分量,拿到今天来读,恩格斯教会了我怎么认识苏联,怎么认识斯大林。
蒋经国说,父亲远见卓识,洞察世态,入骨三分。
委员长说,你见过斯大林,听过他的谈话。他和老沙皇没有什么两样,一脉相承。在雅尔塔,他那种咄咄逼人的目光叫人下不来台。我们丢了蒙古,不能再丢了新疆和东北了。在斯大林眼里,长城以南才是中国的,长城以北的新疆、蒙古、东北不是中国的,那又是谁的呢?司马昭之心也。
蒋经国说,我们看透了苏联,就不能听他的摆布,目前,熊式辉他们在东北与苏军的谈判也不顺利。
委员长说,顺利才奇怪呢。熊他们就是没有兵,说了做不到。宋子文已经在美国,等待拜见总统,请美国帮助我们从海上运兵到东北去。他去了几天了,还没有音信回来。你传我的令,令熊式辉他们别等着中央军,先召募当地的军警维持治安,甚至,日本投降的官兵也可加以利用。不间断与苏军首脑接触,才能摸到人家的最新心理动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