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一样,具有革命热情——这正是使元首难堪的。从一开始,他便与冲锋
队的领导人意见不和;前者要把冲锋队变成党的一支武装力量,而他却坚持
己见,认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群众集会,以及宣传政治忠诚。首先闹别扭
的是罗姆上尉。他因为与希特勒意见不和,自愿流放到南美去了;后来是普
腓弗·萨洛门——他也提出要加强冲锋队的要求,因得不到满足,不久也洗
手不干了。
领导之间的不和使下边的士兵也产生不和。不久前,柏林的褐衫党徒
造反,理由是,他们挨饿,工作负担过重,在与警察和赤色分子的殴斗中,
常常受伤或被逮捕。他们不愿只为党的集会站岗放哨,在他们的7条要求中,
包括增加经费的合理要求,被戈培尔否决后,这一支部队气得发疯,袭击了
由冲锋队把守的地方党部。希特勒亲自出面干预后,叛乱才告平息。在武装
的冲锋队员陪同下,他视察了党卫军的各个开会据点,号召大家和解。他像
一位病人和一位容忍的父亲那样,又是恳求,又是许诺,又是斥责。他很少
谈到褐衫党徒的7项要求,只把它当作个人问题处理,号召人们忠诚于他。
然后他便宣布,他自己是党卫军的总指挥。这一宣布博得了党卫军的高声喝
彩,同时也象征着这次短暂的叛乱业已结束,希特勒可以回到竞选上去了。
他答应领导党卫军,但这却是一张空头支票。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
思去承担这一职务。时至1931年初,党卫军仍缺乏有效的领导。1月4
日,党宣布,罗姆上尉(新近才从玻利维亚召回,在那里,他曾协助共和国
与巴拉圭作战)将出任党卫军的参谋长。由于希特勒同意让罗姆在拥有6万
名士兵的党卫军组织内部自由行事,他才答应返回德国。在同意暂时将冲锋
队只作为受纪律约束的游行部队后,这位能干的组织家和干练的领袖便着手
按自己的形象去重建党卫军。
然而,效能并不是解决积怨已久的组织的灵丹妙药。不久,首都便酝
酿着另一次严重的叛乱。柏林褐衫党徒的困苦境况基本依然如故。组织内部
的不平等令他们的领导人瓦尔特·斯登尼斯怒不可遏。他再次要求,组织系
统应以“知识”而不是“人事”为基础。他公开抱怨说,希特勒“每隔几个
月便改变主意,发布新命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行动。斯登尼斯的
手下对此迷惑不解,忧心忡忡。一方面他们同意他的看法,另一方面却又不
可抗拒地倾向元首。
1931年2月20日,在希特勒下令冲锋队和党卫军停止在街头殴
打赤色分子和犹太人后,这个问题便表面化了。“我理解你们为何伤心和愤
怒”,他对褐衫党徒说,“但你们绝不可携带武器。”他们不满地嘟囔不休,
却未采取行动,及至次月希特勒屈从于魏玛政府的法令..该法令规定,未
来的集会必须获警方批准后方得举行时,斯登尼斯才谴责这一向当局投降的
行动,并于3月31日深夜召开党卫军领导人秘密会议。出席会议者异口同
声宣布,他们拥护斯登尼斯,反对希特勒。
为了不致引起流血和内讧而又能解决问题,希特勒令斯登尼斯前来慕
尼黑报到,在“褐色大厦”里担任案头工作。斯登尼斯拒绝前来。于是,希
特勒便将冲锋队倾泻在叛军头上。
不到24小时,公开抵抗便结束了——这是一次弱不禁风的叛乱。斯
登尼斯所要求的无非是纯洁的国家社会主义,为党服务,不是为某个人效劳。
“谁跟我一起走,谁就会遇到艰难困苦的道路,”在与手下人告别时他说,“然
而,为了国家社会主义的理想,我建议你们跟随希特勒,因为我们不想将国
家社会主义毁灭。”
4月4日,《抨击》和《人民观察家报》同时刊登希特勒的文章,谴责
斯登尼斯的“起义”。他重申,社会主义历来是纳粹党的主要理想;他批判
了钻进党内的“沙龙布尔什维主义和沙龙社会主义的小丑们。”他宣称,斯
登尼斯就是这样的小丑,此人曾千方百计“将一系列严格说来是属于共产党
不断煽动所需要的概念引进党卫军内。”
这些文章更引起了柏林离心离德的褐衫党徒的愤怒。希特勒再次前往
柏林,扮演了调解人和中间革命派的角色。这次,他把汉夫斯坦格尔带在身
边。汉夫斯坦格尔写道:“希特勒无法,只好在郊区来回奔跑,眼中含着泪
水,哀求他们,说只有依靠他,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经过诸多周折,
他总算恢复了秩序。次日,他与斯登尼斯一同在一家贸易与旅游旅店下榻。
斯登尼斯给汉夫施坦格尔留下的印象是,他更像是位受害者,而不是叛乱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