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乞丐到元首_[美]约翰·托兰【完结】(224)

  军官,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人。如此严重的控告,实在令我们痛心疾首。这

  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德国国家的第一号人物不

  可能无中生有。”

  军官们虽然惊愕不已,却乖乖地接受希特勒对陆军进行改组。当晚,

  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希特勒接管三军成为合法化。在将凯特尔和勃劳希契介

  绍给内阁后,他宣布武装力量将由他指挥。这是内阁最后一次会议,内阁阁

  僚们只好闲坐,予以批准。

  午夜前,德国人民从收音机里获悉了元首颁布的重要法令。他们也收

  悉,勃洛姆堡和弗立契已被解职,16名高级军官被解职,44名高级军官

  被调任其它职务。为了对戈林未当上作战部长进行安慰,他被授予空军元帅

  的头衔。这次清洗波及至外交领域。外交部长牛赖特被里宾特洛甫取代——

  此人认为,一小时若不花在准备与英国开战上,德国就损失一小时。不久前,

  他曾对希特勒说过,由于英国不能容忍德国之强大,英德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已不复存在了,“到此程度时他们就会打仗。”

  这是德国历史上不能忘记的一天。德国陆军中两位最强大的人物已被

  清除,而另两位军事领导人,即凯特尔与勃劳希契,又对希特勒感恩不浅,

  成了希特勒无需怎么焦虑的代表。

  在对内阁讲演完毕后,希特勒与鲁道夫·施蒙特少校和新任陆军副官

  格哈德恩格尔一道驱车前往贝希特斯加登。施蒙特少校已取代了霍斯巴赫的

  职务,当上了军事副官主任。次日上午,当看到《人民观察家报》的标题时,

  他肯定高兴万分无疑。该报的标题是:

  一切权力已集中于元首之手!

  他终于成了德意志帝国的至高无上的独裁者。他已作好了登上最后之

  途的准备。

  第十六章 回归故里

  1938.2—4

  (1)

  在维也纳,人们几乎立即便感觉到了希特勒之不流血的清洗的反响。

  在德国公使馆,冯·巴本——前总理,现在是出使一小国的微不足道的公使

  ——被叫去听电话。电话是总理府秘书拉马斯打来的。“元首通知你”,他说,

  “你在维也纳的任务已经完结。我想等你在报上读到这节消息时通知你。”

  巴本几乎无言以对。是希特勒劝他接受这一微职,以收拾陶尔斐斯被杀害后

  带来的危险局势的。“看来,我已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现在可以滚蛋了。”他

  痛苦地回忆说。为了“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他决定立即前往贝希特斯加

  登。在那里,他发现元首既精疲力尽又忧愁满腹。“他双眼发呆,心不在焉。

  他试图用空话作藉口,解释我被解职的原因。”起初,精神恍惚的元首对谈

  话内容不加注意。后来,巴本说,只有与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许士尼格当

  面交谈,才能把引起两国分歧的诸多问题解决。这时,希特勒才注意起来。

  “这个想法很好”,希特勒说。接着,他便让巴本立即赶回维也纳,安排

  他们尽快见面。他说:“我将高兴地邀请许士尼格先生前来,好把问题谈清

  楚。”

  许士尼格接受了巴本的邀请,但心里有点儿不安。他向外长吉多·施

  密特承认,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采取行动,以防止政变;取得时间,

  以待国际形势转向有利于奥地利。

  ”他讽刺地补充说,他只希望谈判桌旁在希特勒对面坐的是位精神病医

  生才好呢。说实在的,与这样一个残暴的对手对垒,许士尼格确不是个合适

  人选。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个知识分子,又是个不慕虚荣、没有野心

  的正人君子。与希特勒角逐,他确处于不利地位。

  2月11日晚,在吉多·施密特陪同下,他登上了开往萨尔茨堡的夜

  车。火车一抵达莫扎特的出生地,卧铺车厢便被分开了。次日上午,两人驱

  车穿过这座古老的城市,经过飞机场,跨过萨尔扎希河,来到了德国边境。

  巴本已在那里等候,用希特勒式敬礼对他表示欢迎。德国海关官员都潇洒地

  抬臂敬礼;奥地利客人也以此礼回敬,虽然此举犯法。这是个令人震惊的前

  兆;片刻后,另一个凶兆亦出现了。巴本说,三位将军“非常偶然地”来到

  了贝格霍夫,相信奥地利客人不会介意。如果他是陶尔斐斯,许士尼格或许

  会抗议。然而,此人不喜欢令场面难堪,也不想去招惹希特勒。“不会的”,

  他说,“我不介意。不过,此事颇怪。”

  车抵贝希特斯加登郊区时,他们突然折向左边,来到上萨尔茨堡脚下。

  等候在那里的半履带车,沿着又陡又冷的山路,将他们拉往贝格霍夫。沿途

  他们从一座座排列齐整、房顶被残雪厦盖的农舍和一座破旧的教堂前走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