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导弹
(一)反坦克导弹
六天战争中,苏制“甲鱼”导弹是由吉普车上发射的,几乎未造成什么威胁。
十月战争中,“耐火箱”导弹出现在战场。它与“甲鱼”导弹构造原理几乎相同,但重量有所减轻。
“耐火箱”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担任防御任务的步兵使用的量多而集中。
西方的“陶”式(美)、“龙”式(美)、“霍特”(美、法),“米兰”(西德、法国)等和“耐火箱”一样,同为有线制导,但技术新、性能好。
而“耐火箱”操作简便。人们对它的这种看法至今仍有说服力。
(二)防空导弹
仅此较东西方的防空导弹,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比较萨姆-7和“红眼睛”,比较萨姆-6和“霍克”改进型)
如不综合研究整个系统、有效射程以及其他武器同它的配合是否适当,那就毫无意义。
将萨姆-7、57毫米炮、23毫米炮集中部署在前线附近,对高度 2,000米以下的低空目标是有效的。
将萨姆-2、萨姆-3,萨姆-4混合编组,部署在距前线几十公里的后方地域,可以控制高度2万米以下的空域。
萨姆-6具有抗毁力和机动力,能在重要时机和地点实施对空掩护。
(三)舰舰导弹
“黄蜂”级、“蚊子”级导弹艇给海战带来了一大变革。而开始西方的认识却很不够。例如,美国在1968年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击沉之后才着手研制“鱼叉”式导弹。
(四)激光炸弹
这种武器原为破坏北越桥梁和运输线而制造的。自投入使用以来,它由于精度很高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后来又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激光炸弹研制出来。
(五)空地导弹
这是汲取作战教训而研制出的有代表性的武器。
美国按照代价小而有效地摧毁防空导弹阵地的要求,研制生产出“秃鹰”、“白星眼”等空地导弹和电子光学制导炸弹。
他们能从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外攻击其阵地。
三、通信雷达
(一)从战场通信方面也可比较东西方的科学技术。
苏式P-123和美式AN/VRC-12均为目前使用中的无线电台。从它们的科技水平看,东方此西方至少落后一代。苏联仍在大量使用电子管而未采用印刷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混合电路等新式电路。晶体管也只用于电源部分,设计方式也相当落后。
在控制手段上,东方主要是电子机械式的,而西方几乎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纯电子化。
在使用方面两者差别很大。P-123电台非专业技术人员几乎不能使用,操作也不如美VRC-12电台简便。
总的看,东方装备技术落后,但性能与西欧同种装备大体相同,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没有自己的雷达,只能靠美国提供。
COH-9型防空雷达是美式SCR-584的仿制品,它的电子管既有从美国进口的也有本国制的。
苏联还参考COH型研制出COH-50型。在越南战争中,越南人使用它和电视跟踪装置进行电子战。
(二)苏联的雷达,整个系统是比较先进的,但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使用了Ku波段并简化了系统。对此,西方不得不采取新的电子对抗措施。
另外,虽说绝大部分火控装置上的电子、目视两用瞄准器都是旧式的,但因为在战场上很实用,所以不可忽视。
控制装置多为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机很少。
可以想象,将来会换装西方电子计算机的微型信息处理机。
四、电子武器
对一切有希望的电子武器,苏联都着手研制。炮用火控装置、CHAP、地面导航装置THA-2,人员车辆用探测雷达、PCHP-1、地面电子警报器材等就是例子。
上述系统都立足于基础技术,所以结构简单。
在小型化方面,比西方同类系统差,通信用电子管耗电量大。
苏式电子武器的优点是维修和补充简便、容易。
但由于地面武器大部分都是自行的,机械设备太多,这就产生了这样的弊病:必然增大维修人员的工作量。
东方即苏联武器装备系统的共同特点是结构简单。
在夜视器材方面,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性能好,可靠性强,被作为驾驶用潜望镜、驾驶镜和车长(炮手)瞄准具使用,已成为坦克、装甲输送车的固定装备。
但这种装置的被动式却此西方的差得远。
有迹象表明,苏联的新式坦克装备了激光测距仪,也可以推测出苏联已有了新型的被动式夜视器材。
五、苏联武器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十月战争中所使用的苏联武器看,它的特色是操作和维修简单、容易。
(一)苏联的武器,即使是不完善的武器,必要时也会被毫不犹豫地投入战场使用。
(二)为此,曾在同一时期、同一部队内,同时存在不同型号的同种武器。
苏联的武器,不断进行小改小革,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发展成一种新的型号。T-62坦克的变迁就是一例。
(三)T-54在经过小的改进后变成了T-55,接着又经过较大的改进(特别是换了坦克炮)后,变成了T-62。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现代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