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很部卓四郎中佐和政信少佐等人,坚持说是在12日,而苏联方面却说是在11日。
由于这一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素有常胜之称的日本陆军的唯一污点。因此,
关于战斗的真相,至少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无法弄清,恐怕今后不少地方也还会是个
谜。
日军奉命出动的部队,于5月15日,在一个轻轰炸机中队的配合下,把外蒙部队
直赶到哈拉哈河西岸。之后,于5月17日返回海拉尔。当时,第二十三师团以为事件
到此结束,不会扩大。
第二十三师团出动部队撤回后,外蒙国境警备队再次进入哈拉哈河东岸。带有
苏军标志的飞机也开始在发生纠纷的地区上空飞行。与第二十三师团上述估计相反,
苏军部队介入了纠纷。
5月21日,第二十三师团重新下令部队出动,由步兵连队长指挥。人数约2000名。
这支部队于5月28日凌晨在哈拉哈河东岸发动进攻,但遭到猛烈的炮轰,伤亡很大,
因而攻击没有取得进展。师团长迫不得已命令这支部队从战场撤退。
5月31日,部队借着夜幕离开战场。
接到诺门坎事件的第一份报告时,关东军参谋中没有人知道这个地名,以至花
了很长时间才在地图上找到。
六、东骑兵联队全军覆没
真正的战斗是在5月28日以后。
5月13日,小松原师团长以两个步兵中队配属给东八百藏中佐率领的骑兵联队,
编成东支队派赴战场;又把海拉尔的全部满军(约三百名)拨归支队指挥。
东支队在空军支援下发起进攻,外蒙军15日撤退到哈拉哈河左岸。因此,东支
队退回海拉尔。便在东支队撤退后,外蒙军又到了右岸,并构筑阵地。对当面之敌
如何处置,在小松原师团长和关东军司令部之间意见有些分歧。司令部主张对外蒙
军的入侵采取静观态度,伺机一举击败它;而小松原却主张立即予以打击。结果采
纳了小松原的意见,然而等待它的却是整个骑兵联队全军覆没的惨剧。
小松原师团长决心确保哈拉哈河一线,又给东支队配属了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
炮兵中队,编成山县支队,而且空军也得到加强,与外蒙古军以及新派来的以机械
化部队为主的苏军对峙。
28日,由于日军发起进攻而重开战端。日本方面把以步兵为中心的主力配置在
苏蒙军方面,派东骑兵联队迂回到敌人侧面进攻,以断其退路。但是,苏军的坦克、
炮兵的进攻异常猛烈,使日军主力陷于困境,特别是派去进攻苏军侧背的东骑兵联
队反被切断退路,被坦克包围歼灭。东骑兵联队士兵或撞在一起倒在一处,或横卧
在烧毁的汽车上活活被烧死,其惨状真是令人目不忍睹。师团长又派了三个炮兵中
队上去,以与苏军对抗,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终于难挽败局。
31日,日军撤离战场。
这就是第一次诺门坎事件。
这次事件用关东军的话来说,是“胜负各半”。但除了空军的胜利外,日本方
面根本无胜利可言。由于真实情况连参谋本部也未能及时准确地报告、以致日本参
谋次长还打来祝捷的电报。不难想像在这种事态面前,小松原师团长万念皆灰。在
“边界纠纷处理纲要”的重压下,几乎以师团长独断专行的形式进行的这场战斗,
以一个联队被歼而告终。
七、朱可夫临危受命
进入6月,苏联步兵第五十七特别军军长已经由朱可夫担任。看来,由于某种原
因前任军长弗克连科已被撤职。当时,军司令部设在哈拉哈河以西约130公里的塔木
扎克·布拉科,即塔木斯克。
新任军长朱可夫,就是后来的朱可夫元帅。他生于1896年,于1915年被征召加
入沙俄军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8月,他参加红军骑兵部队,并于第二
年入了党。在国内战争时期,他转战南北,任骑兵排排长等职。之后,他历任骑兵
团团长、旅长、师长和军长等职务。在被调到外蒙以前,他是白俄罗斯军区代理司
令。
朱可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接任军长职务后,他认为仅靠现有兵力很难阻
止日军的行动,因而向国防人民委员会提出增加兵力。”他要求增派的兵力是航空
部队、三个以上的步兵师、一个坦克旅以及炮兵部队等。
6月8日,红军参谋部接受了这项要求,立即采取了必要措施。
从6月中旬,西伯利亚铁路的军事运输增多。初期,几列军用列车为一批,每隔
一定的时间持续东进。但到后来,各批军用列车在时间上的间隔越来越短。有时甚
至由三十列军用列车织成一批运行。
这一切表明,苏军在集结兵力
八、日军轰炸外蒙古
6月19日,第一次诺门坎事件的善后工作还未处理完毕,关东军又接到小松原的
电报。
电报内容是:
(l)苏军在诺门坎不断增兵、18日把“满洲国”军驱逐出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