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本以为这样一来,完全可以来个轰动效应,以此获得沙俄政府的褒
奖和恩赐。然而,过高的期望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失望。除了当日报纸在全俄各地被
抢售一空,大街小巷互相传阅之外,并未引起政府的震动。因为报纸所言早已是政
府蓄谋已久的如意打算,政府的阂限已大大升值。
《新时代》见一着不灵,随即又在《新时代》之上加了号外,巨大的篇幅上赫
然落墨:“不利用我们邻国中国的衰微以完成我们帝国的理想,实在是愚蠢之极。”
这里还需一提的是沙俄的《远东评论》杂志。
本来,《远东评论》素有沙俄政府“远东顾问”的雅号,其权威性和轰动性在
全俄是公认的。但是。由于杂志的周期性和灵活性差之报纸一截,这次在报道和评
论中国辛亥革命这一问题上,让《新时代》一开始就占了上风。
《远东评论》煞是不平,为了保佐“远东顾问”的雅号,全社组织了最得力的
精兵强将,个个忙得脚后跟都朝前了。
真可谓功夫不负苦心人,《远东评论》一经发行,上白尼古拉二世、下至平头
百姓无不啧啧称道,给“远东顾问”这个雅号上又加了一圈耀眼的光环。
据说尼古拉二世看到《远东评论》卷首的第一句“给予亚洲俄国以保障的手段
只有一个,就是只有修正国境,此外再没有其他办法”,即拍案叫好!
当读到“蒙古和北满……应该是属于我们的。俄国要在有可能用墨水来划分的
限度内,务必尽快早些来划这条线。如果把这种企图拖延下去的话,恐怕会要到非
划‘一条血线’不可的地步”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竟然大手一挥:“拿酒来!”
三、一级战备号令的发出
彼得堡郊外,与满是烟囱的居民院格格不入的一片开阔地上,耸立着一幢壁垒
森严的三层楼房,楼房的四周架设着高压电网和密密歪歪的铁丝网,网的外围有荷
枪实弹的卫兵在穿梭巡行。
附近的居民从外观上都猜测到、这不是一块平凡的地方,但都搞不清这是不是
一座监狱。
直到苏联“十月”革命以后,人们才搞清,这个神秘的地方原是沙俄政府的最
高陆军作战室,沙俄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的号令都是由此发出的。其中楼房的第三
层是全封闭的防弹室,楼底还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平时由作战室工作人员居住;
战时,突击变为秘密机要室。
1912年10月,世界诸多国家还暖洋洋的时候,莫斯科已是冰天雪地,阵陈刺骨
的寒风吹起地上的层层积雪,堵的人们喘不上气来,睁不开眼睛,厚厚的羊皮袄上
总是靖着一层薄厚不一的雪渍。
10月7日一太早,附近的居民突然发现这座神秘的地方,在铁丝网的外围冒出了
好几层全副武装的俄国土兵,一个个威严正立,如临大敌。
居民们互相交换着眼色,传递着谁也说不清的信息,胆大点的在窃窃私语,交
头接耳,互相对问“又出什么事了?”
此时的三层防弹室里,十几张长方桌子一字排开,桌子两旁,两肩扛着各色肩
章的高级军官们双手压膝,挺胸抬头正在恭听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的训话和命令。
武昌起义暴发后,沙俄政府紧锣密鼓,先是在武汉帮助清朝政府疯狂镇压革命
党人,后又勾结窜通其它帝国主义共同上阵。无奈得了死症候的清政府,再打什么
活命剂也无济于事了。
沙俄眼巴巴看着清政府是丢定了,但是,他们决不甘心到此为止,狗丢了,肥
肉不可丢;大狗完了,小狗还得养!
抱着这个信念,又格守着沙皇在外交大臣沙查诺夫关于蒙古问题的报告上的批
示:“冷静观察——但不要因此竟将机会错过!”一年来,沙俄跃跃欲试,但总找
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向中国出击。
机会终于来了,1912年1月到8月,沙俄派往中国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特务起
了效用,这两地的上层王公纷纷发动叛乱,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大大小小的战事接
连不断。
进入10月后,中国的叛乱渐渐被平息,一份份战败情报飞回沙俄,飞到尼古拉
二世的面前。处心积虑的沙皇和他的大臣们深感厄运和机遇同时降临,悲的是苦心
经营的内部反叛被各个击破,养小狗的计划实属不易,喜的是有了借口,可以大打
出手,给中国重重一击,以此实现帝国理想!
10月6日,尼古拉二世密调库罗巴特金进宫,面视机宜,发布谕旨。
库罗巴特金领旨后,马不停蹄速速召回了陆军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齐聚陆军
最高作战室,这已是10月7日的事了。按照军纪军规,10月6日午夜,在陆军最高作
战室特布下一个特种连进行警戒。
三楼防弹室里,库罗巴特金训话已经完毕,他用眼环视了一下静得几乎连空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