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五章 重温帝国梦
第一节 革命党投靠苏俄
1919年夏季,列宁领导的苏俄红军向高尔察克政权和远东的日、美、英等国的
武装干涉军发起反攻。红军战士怀着拯救祖国的高昂激情,在人烟稀少的广阔的西
伯利亚原野上勇猛战斗,终于巩固了苏维埃在东部的政权。
苏俄红军在远东的胜利无疑象一记闷棍,击散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企图侵吞远
东领土的美梦。英美等帝国中义国家再也不敢小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了。
苏俄军队节节胜利的消息不断在外蒙草原上传播着,蒙古包里,人们在议论着、
热烈地争论着。人心浮动了。
此时。苏俄解放贫民的思想开始波及外蒙,大批早先流亡到外蒙古,深受苏维
埃革命思想影响的俄国工人和知识分子,四处奔走,积极宣传。
苏维埃革命思想渗透到了中华民国的外蒙古地区。
1、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
1893年2月2日,外蒙古首府库伦东郊的买卖城(题名阿木古郎巴托尔),降生
了一上婴儿,此人就是后来成为红色外蒙古首脑的苏黑巴托尔。
苏黑巴托尔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阿拉特牧民,在苏黑巴托尔五岁时,为了养活
一家老少,不得不举家迁往库伦。那时,大清帝国的统治已是气息奄奄、日薄西山。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元气大伤,为了维持摇摇危坠的统治,把危机转变成对内
残酷的钳制和剥削。《马关条约》签定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
皇俄国野心勃勃,一心想把中国的外蒙古和东北居为己有。在沙皇俄国的挑拨下,
一小撮外蒙贵族蜕变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蠢蠢欲动。库伦成为一个矛盾冲突非
常激烈的城市。
苏黑巴托尔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家庭的贫困迫使他从小就出外谋生。14岁时,
他被雇到库伦至恰克图的驿道上当了一名马夫。亲眼目睹了清庭官吏腐化糜烂、穷
奢极欲的生活,也亲身感受到外蒙古封建主、喇嘛教首领对下层阿拉特牧民的剥削。
后来,苏黑巴托尔到库伦当短工,利用空闲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了蒙古文学。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满清皇帝在一片讨
伐声中惊恐地宣布退位。外蒙古震动了,各种道听途说的传闻,街头苍尾的谣言到
处流行,深夜的草原上,再也听不到马头琴弦哀伤的旋律,只有从蒙古包里传出的
切切私语。这一年,19岁的苏黑巴托尔参加了“自治”蒙古军。
苏黑巴托尔当兵不久,即被派到俄国人主办的土官学校学习,出来后当上了骑
兵连长。那时,外蒙古的封建主中,一小撮分裂主义分子头脑发热,急不可待地企
图凭借沙俄的扶持搞分裂,在遭到拒绝后。他们私自组建军队,力图同中央政府对
抗。苏黑巴托尔曾多次参加同日本人扶持的巴卜札卜军队的作战,在战斗中表现出
勇敢和机智的才能,获得了几枚奖章和巴托尔以士(勇士)的称号,该称号后来甚
至成为他的名字的一部分。
苏黑巴托尔在军队里,接触到了苏维埃的思想。当时,在“自治”蒙古军里,
有几个同情革命、同情苏维埃政权的俄国‘教官’和“顾问”,苏黑巴托尔从他们
那里多少了解到一些有关俄国革命运动的情况,来自北边的那场革命激发了苏黑巴
托尔的反叛精神。而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和残暴,更加速了他思想上的转变。
1918年底,苏黑巴托尔回到了库伦,在一家印刷所当排字工人,苏黑巴托尔的
生活十分艰难。却很讲义气。因此,很快就有一帮穷哥们聚集在他周围,慢慢形成
了第一个革命党小组。这个小组还仅仅是一个萌芽,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还不够成
热。
另一位红色蒙古的首脑名叫乔巴山,1895年2月8日出生在车臣汗部(即现在的
乔巴山省)克鲁泡河畔一个贫穷的阿拉特浩尔勒的家中。和苏黑巴托尔一样,乔巴
山的童年十分艰苦,由于家境清贫,乔巴山的母亲只得忍痛把他送进了喇嘛寺院。
乔巴山在寺院里忍饥挨饿,熬了两年,便从那里逃了出来,那年他才17岁。
1912年,乔巴山流落到了库伦,在经历过一段辛酸的生活之后,进入“自治”
蒙古“外交部”附设的一所学校读书。乔巴山学习很刻苦,1914年,他被送到俄国
伊尔库茨克,接受了俄化教育。在伊尔库茨克期间,正值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险象环生、天崩地裂般的年代。战争激化了俄国境内的阶级矛
盾,俄国爆发了革命,沙皇的统治象建筑在沙丘上的房子禁不住劲风的呼啸,转瞬
之间便土崩瓦解了。苏俄革命给了乔巴山异常深刻的影响,他从对苏维埃政权及思
想的了解向往开始,进而产生了投身革命、解救被剥削阶级的愿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