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④以斯帖王后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王后,关于她的故事可以参阅《旧约》《以斯帖记》第二章。——译者
⑤参阅Fihrirt,p.304,1.16;Tabari,vol.i,p.688,ll.Ⅰ,12—13;p.689,1.Ⅰ。
⑥十二卷,于1704—1717年出版于巴黎。
⑦三卷,于1839—1841年出版于伦敦。1859年普尔加插画后,再版于伦敦。1883年普尔校订后,三版于伦敦。后来又出过几版。
①九卷,于1882—1884年出版于伦敦。
②十六卷,于1885—1888年出版于伦敦和印度贝拿勒斯。
③Aghāni,vol.iii,p,22。
④参阅AhmadH.al-Qirni,Bashshāribn-Burd:Shi‘ruhuwa-Akhbāruhu(cairo,
①Al-Hasanibn-Nāni’;ibn-Khallikān,vol.i,p.240。
---------------
的淫荡的宠臣,创作了许多描绘娈童之美的歌曲和赞美酒味的诗篇(hamrīyāt),这些诗歌使那些边读诗边饮酒的人销魂,有趣地说明了同时代的贵族生活②。艾卜·努瓦斯的“格宰勒”(ghazal,简短的恋歌)是介乎五行与十五行之间的诗歌,是模仿波斯歌咏者的体裁而创作的,波斯人发展这种诗体的时代比阿拉伯人早得多。
诙谐而且淫乱的艾卜·努瓦斯所表现的是宫廷生活轻松的一面,而他同时代的苦行者艾卜勒·阿塔希叶(748—约828年)③却表述了关于死亡的悲观的反省,这是一个具有宗教心理的普通人所怀的思想感情。他本来是一个陶器商,是贝杜因人阿奈宰部族的苗裔。他痛恨自己所居住的巴格达城里的那种可鄙的高级生活。虽然哈伦·赖世德给他规定年俸五万第尔汗,他仍穿上托钵僧的道袍,而且创作了许多鼓吹苦行的道情诗(zuhdīyāt),由于那1925);Aghāni,vol.iii,pp.19—73,vol.vi,pp.47—53,ibn-Khallikānvol.i,p.157;ibn-Qutaybah,Shi‘r,pp.476—479。些诗,他可以算做阿拉伯圣诗的创始人①。阿拔斯王朝时代,各省区,特别是叙利亚省,培养了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艾卜·太马木(约845年卒)和艾卜勒·阿拉·麦阿里。艾卜·太马木的父亲是大马士革一个酒店老板,信奉基督教,名叫塔都斯,他儿子改信伊斯兰教后,把他的名字改成奥斯②。艾卜·太马木是巴格达的宫廷诗人,但是他的盛名不但是靠他自己的诗集③,也还是靠他所编辑的《坚贞诗集》(Diwānal-Hamāsah)④得来的,这部诗集分成十类,第一类是褒扬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的,所以把全部诗集叫做《坚贞诗集》。这部集子,包括阿拉伯诗的精华。另外一位宫廷诗人布哈突里(820—897年),也编出一部《坚贞诗集》①,他仿效艾卜·太马木的体例,但所选的诗歌,不如艾卜·太马木的优秀。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们、大臣们和长官们给诗人们以保护,用他们来颂扬自己的功德,这不仅使颂词体(madīh)成为最受人爱好的体裁,而且使诗人们贱卖了自己的艺术,一般人常说,虚饰和浮夸,是阿拉伯诗的特征,不是毫无根据的。阿拔斯王朝的诗,跟其他各时代的诗一样,主要是主观性和乡土气的,充满了地方的色彩,但是不能翱翔于时间和空间之上,从而在无时间无地域的第一流诗歌中间获得一席地位。
---------------
②参阅他的诗集Dīwānabi-Nuwās,ed.MahmūdWāsif(Cairo,1898);Aghā-ni,vol.xviii,pp.2—8;ibn-Qutaybah,Shi‘r,pp.501—525。
③这是他的绰号,意思是“狂士”,真名是Ismóīlibn-al-Qāsim。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参阅Aghāni,vol.iii,pp.126—183;Mas‘ūdi,vol.vi,pp.240—250,333—340,vol.vii,pp.81—87;ibn-Khallikān,vol.i,pp.125—130。
①参阅他的诗集Dīwānabi-al-‘Atāhiyah(Beirūt,1887)。
②参阅Aghāni,vol.xv,pp.99—108;Mas‘ūdi,vol.vii,pp.147—167;ibn-Khallikān,vol.i,pp.214—218。
③Ed.Shāhīn‘Atīyah(Beirut,1889)。
④1828年由Freytag出版于波恩,叫做Ash‘āral-Hamāsah;附注释的两册,1847—1851年出版于波恩。
①Geyer和Margoliouth的影印本附索引,于1909年出版于莱顿。
---------------
第二十八章教育
儿童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儿童才会说话,他父亲就应该教他读清真言(al-kalimah):“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Lailāhailla-l-Lāh)他满六岁的时候,就应该学习礼拜。他的正式教育,从此开始了②。小学校(kuttāb),即使不是清真寺本身,也是清真寺的附属物。小学的课程,是以《古兰经》为核心的,《古兰经》是小学生的读本。他们一面学习朗读,一面学习书法。1184年,伊本·祝拜尔访问大马士革的时候③,注意到小学生的练习材料,不是《古兰经》的明文,却是世俗的诗句,因为把真主的言辞涂抹掉,有亵渎《古兰经》的意思。除读书和写字外,学生还要学习阿拉伯语法、历代先知的故事(特别是穆罕默德的故事)、初等算术原理、诗词,但是不学情诗。在全部课程中,特别着重背诵。巴格达小学校中成绩优良的学生所得的报酬是,骑着骆驼,在大街上游行,观众向他们投掷巴旦杏。有一次发生了悲剧性的事件,因为有一个小学生的眼睛,被巴旦杏打瞎了①。这种祝贺小学生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的场面,在现在的穆斯林国家,还不是罕见的。有时,由于一个小学生能把《古兰经》的某部分背得纯熟,教师还会放全体小学生一天或半天的假。女孩子受初级的宗教教育,是受欢迎的,因为那是她们的智力所能及的,但是,没有人特别愿意指导她们沿着科学的道路前进,因为在这条道路上,处处是花朵,处处是荆棘。难道妇女活动的范围不终归是以纺车为中心吗②?富足人家的子弟,有家庭教师,教他们宗教学、纯文学和作诗法。这些家庭教师,通常是非阿拉伯血统的。贵族教育的理想,可以从哈里发赖世德对他儿子艾敏的师傅的指示中看出来,他说:“你随时随地都叫他受到你的教益,但是不要过分严格,以免压抑他的才能,也不要过于宽大,以免他习于闲散;你要尽量用亲切和温和的手段矫正他,如果他不肯改正,就应该采取严峻的手段③。教鞭被认为是教师所必有的设备之一,由上文可以看出来,哈里发赞成对他的孩子们使用教鞭。伊本·西那在他所著的《政治论文》(Risālatal-Siyāsah)中有专章论述父亲如何对待儿子,他在这一章里曾提到“动手”是教育艺术中一种有效的办法④。小学教员被称为教师(mu‘allim),有时被叫做教义学家(faq-īh),因为他是受过教义学的训练的,小学教员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有一句人们爱说的格言说:“不要向小学教员、牧人和冶游郎请教①。”麦蒙时代的一位法官,竟然拒绝承认小学教员在法庭上的作证。阿拉伯文学书里有些轶事,是以小学教员为题材的,把他描绘成一个大傻瓜。“比小学教员还要笨”,已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