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宫档案揭密_李国荣【完结】(8)

  所以说,顺治帝是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的子刻,逝世于养心殿。病因可能是天花。他的遗体在四月十七日被火化,骨灰存于“宝宫”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圣祖实录》卷九记载,该“宝宫”在康熙二年四月二十四日1663年5月30日)黎明,被起程移奉孝陵,在六月初六日的戌时十九点至二十一点,同孝康皇后和端敬皇后的宝宫一起,被安放在地宫的石床上,并掩上了石门。

  由此,关于顺治帝在二十四岁这年离宫出家、朝廷以其病逝为托词的猜度,不过是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传奇故事而已。但顺治帝在十七年(1660年)十月,于西苑(中南海)万善殿,由茆溪森和尚为其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则是史实。只不过剃光头发意欲出家的顺治帝,最终在茆溪森的师傅玉林L谆谆规劝和要烧死茆溪森的压力下,又决定留俗了。这一史实的记载虽然不见于官方档案,但广泛见于本文上述的僧侣著作中。这些著书立说的僧侣,都是被顺治帝邀请入宫阐释佛法的著名人士。由于他们在记述净发的时期内,生活在顺治帝的周围,而且是各自著作中的分别记录,所以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因此普遍为史学研究者所认可。在关于规劝顺治还俗的语录记录中,最被人称道而且看起来最见效的一段劝导是,面对顺治帝的提问——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不都舍弃王位出家了吗?玉林L回答,他们是悟立佛禅,而现在从出世法来看,最需要您在世间护持佛法正义,护持一切菩萨的寄身处所,所以,您应该继续做皇帝。正是这段规劝,最终令顺治帝回心转意,蓄发还俗了。

  我们现在需要寻找的,是顺治帝出家行为的思想感情基础。

  第一部分

  第8节 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

  顺治在宫中净发出家,其首要原因,是受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入关前,顺治对佛教一无所知。作为与明政权相抗衡的、统治着广大东北地区的清政权的承继者,其满族文化传统中,并没有一种系统的可供信仰的宗教理论。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崇拜的,是自然的万物多神。由于主持祭祀的人,按满语称为“萨满”、“萨玛”、“萨麻”、“珊蛮”等,这种宗教就被称为“萨满教”。它产生于远古,没有统一的教理教义,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宗教。而顺治入关后,由于其朝政被做摄政王的叔父多尔衮所把持,多尔衮对顺治的教育,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所以顺治的幼年和少年时期,像所有满族孩子一样,热心于骑马、射箭和围猎,对汉文化一片茫然。据《清世祖实录》卷三、卷九、卷十五等处的记载,就顺治接受汉文化教育的问题,都察院承政满达海、给事中郝杰、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人,都曾经先后向多尔衮上疏,请求选择有学识的人辅导顺治的学习,但都被多尔衮以顺治年幼的理由拒绝了。后来,多尔衮对这种建议索性置之不理。只是因为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突然逝世,才使顺治的汉化教育一下成为必然。面对如此丰富而悠久的汉文化和历史,出于实施统治的需求,顺治在几乎不识汉字的基础上孜孜求学。但最先植入他头脑中的宗教,却并非是已被汉文化深深吸纳和包容的佛教,而是没能融入汉文化的基督教。

  基督教在唐朝、元朝都曾断续传入中国,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因耶稣会传教士的努力,则再度传入。顺治亲政的第一年,为了学习一些日食、月食、彗星、流星、历法等天文、物理知识,就接受了大学士范文程的引见,召见了在钦天监任职的北京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渊博高深的学识,得到了顺治帝的尊敬。而汤若望在得到这种教习机会后,在解释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始向顺治帝传输基督教教义。其教义中关于人类起源、人类苦难、人类救赎的阐释,使对这些问题存有深深疑惑的顺治折服了。教义中关于一切罪过都可以通过忏悔而获得天主宽恕、并免遭审判的思想,也随之植入了顺治的心灵。但汤若望在顺治头脑中苦心营造的这一信仰,终因缺少这片广阔土地的文化滋养而坍塌了——在这片土地上被深深滋养着的佛教,其关于相同问题及出路的阐释,最终征服了顺治帝,并成为了他的人生信仰。

  史学界人士曾普遍认为,顺治帝接触佛教,开始于同京师海会寺主持憨璞聪的会晤。那一年,是顺治十四年(1657)。但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内国史院满文档案”的佐证,晏子友先生论证了顺治帝应该是在八年的秋冬,通过认识在河北遵化景忠山石洞内静修的别山法师而开始了解佛教的。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为迦吡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其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是无常的、无我的、痛苦的。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欲望和行为。而这种欲望和行为,又导致生命轮回的善恶报应的结果。每个人就生活在这种无常无我的轮回报应中,要想摆脱这种痛苦,只有通过修悟,彻底转变自己世俗的欲望和认识,才能超出生死轮回的报应获得解脱。这种基本教义在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因为传播者对其思想戒律在理解上产生了众多的分歧,而分化为许多教派。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其中的大乘教派。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主要宗派。其中的禅宗,又是影响力最大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派。“禅”是梵文的音译,其意是心绪宁静专注地思虑。“禅宗”主张,用这种静心思虑的方法,来悟出佛法和得到彻底解脱。而禅宗在发展中,又分化为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宗。其中,临济、曹洞又是流传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两个宗派。在景忠山上修行的,正是曹洞宗的僧人。他们同顺治之间的往来,被记载在景忠山上众多的碑文石刻上。上面记载着在顺治八年(1651),顺治因为出猎来到景忠山,在碧霞元君殿会见了主持海寿法师,得知“知止洞”内,有一位别山禅师已经在洞内静修了九年,就非常敬佩。在探望之后,回宫即在西苑(中南海)的椒园(又名蕉园)辟出万善殿,召别山法师入宫,供其修身。但法师在礼节性地入宫后,就拒绝了顺治的好意,回到景忠山继续住在石洞内修行了。这件事,使顺治帝知道了佛教,知道了佛教中有一些高世独立的人,他们的信仰与追求,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于是,顺治陆续延请了一些佛门中人入住万善殿,开始了同佛教的接触。而那位回了山洞的别山法师,由于给顺治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顺治十年(1653)又被诏入西苑椒园,赐号“慧善普应禅师”,并在椒园住了下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