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势中原_王玉彬/王苏红【完结】(134)

  陈毅坐在台子右边,他一手支在讲台桌上,一手夹着香烟,笑呵呵的样子,把目光洒向会场。

  粟裕坐在台子左边,他面色严峻,深凹的双眼转动沉重、迟缓,双肩上耸,仿佛架着一座山。

  何止是座山?

  瘦小的粟裕改变了中央酝酿已久的一个大动作。毛泽东颇为钟爱的又一招险棋——第二个跃进,棋子已经举起,却被粟裕按下了。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同样适用于将军。

  可是他毕竟对中央的部署发生了置疑:究竟采取何种战略才能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推动中原乃至全国的战局?

  粟裕极力想推翻、打倒自己的结论,一遍遍地挑剔自己的“谬误”、“偏颇”,可是在怀疑中坚定的信念犹如淬过火的铁,却是一次次愈加坚韧。粟裕对自己的固执气愤,他不想在沼泽里困惑、挣扎,他想踏上一块坚实的土地。

  其实那是一种错位。他的自信正是来自脚下坚实的大地。他灵魂的底色是他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漫漫历程,这块土地是坚实、厚重的,这是粟裕被士兵歌唱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基石。卓越的将军正是从平凡的士兵中诞生的,这样的将军以士兵为起点,最善于把握战争的全局。

  粟裕严厉地审视自己,审视得极其痛苦。经过两个月的思考推敲、否定之否定,他把“出格”的想法和盘向陈毅托出。

  亲身参加“渡江跃进”这一战略方针制定,并和毛泽东的军事性格相当一致的陈毅大感意外,一时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思考”。

  粟裕将了陈毅一“军”。素来不拘一格、以下快棋著称的陈毅,在那些日子常常举棋不定,心不在“焉”。

  然而,粟裕的思考是有说服力的。胸怀坦荡的陈毅开始被说服,并欣赏起粟裕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陈的勇气来。他笑道:“你粟裕胆量不小哟,简直是在大岁头上动土!哈哈……很有见地,很好!你大胆向中央、毛主席直呈,我陈毅支持你!”

  粟裕十分感激披肝沥胆、共事多年的陈毅军长,更感激远在豫西、无私无畏的刘邓。4月18日,当接到刘邓致中央军委并给他的回电时,粟裕深深的眼窝问了一下,他由衷地感受到了刘邓求实求是、热忱中肯的支持……

  同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出电报,正式陈述了暂不渡江的建议和理由。

  此时的毛泽东正在从陕北到西柏坡的途中。粟裕的电报无疑大大出乎毛泽东的意料,他当即亲拟电文,“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于4月25日至31日内同来平山开会。

  4月28日,粟裕和陈毅赶到毛泽东的驻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毛泽东亲自迎出门。

  粟裕说:“主席,我4月18日的电报,是不是搞了‘突然袭击’?”

  毛泽东笑道:“‘突然’往往制胜,这是辩证法。”

  党中央的五位书记一同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并立即在会议上做出决定:

  “目前粟兵团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它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5军等部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同时,为夺取中原决战的胜利,中央又采取了一个大动作,决定加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同时组建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李先念为首的中原野战军,统一指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

  敢于实事求是地提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意见的将领是大勇大贤者;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下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是大智大德者。

  但是,中央批准了粟裕的方案,无疑也就是粟裕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此刻,粟裕是心里烧着火,肩上扛着山。加人中原大战,留给他的只有一个字:胜!

  恰在这种别无选择的关头,长期与他并肩作战并时时为他撑腰的陈毅却要离他而去中原赴任了。粟裕犹如疾行的列车进入急转弯,猛被闪了一下。但他更没有想到,朱德总司令竟不顾年事已高、路途艰危遥远,乘着一辆破吉普,随同他和陈毅一起来到濮阳,为即将加人中原大决战的华野助阵、壮行。没有比这种“待遇”更大的支持了。粟裕除了深解总司令的一片苦心,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感动……

  掌声再次打断了朱德的讲话。朱德端起水杯喝了口水,继续讲道:

  “1946年7月以来,我们共歼敌160多个旅,共计224万人。这里面有你们的功劳,你们三个纵队是有光荣历史的。自去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内线转为外线作战,战争已被我们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大军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辽阔的中原解放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年来,你们学会了大兵团作战,学会了使用新式武器,学会了如何打击敌人的强大机械化部队。现在你们加人中原作战,将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你们的对手是国民党的王牌——5军、11师、7师……都是‘大鱼’呢……”

  朱德做了一个“钓鱼”的手势,接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