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势中原_王玉彬/王苏红【完结】(53)

  大家停上闲谈,开始工作。

  邓小平走进作战室。

  “已经开始工作了?好嘛,参谋人员应该这样!你们注意,要立足一个‘早’字,要做好随时南下的一切准备。小张,你告诉1号(刘伯承),请他休息一下;我到3、6纵队看看,顺便再到河堤走一走。”

  邓小平离去不久,刘伯承就来到作战室。他又驻足在地图前,先是用放大镜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移动,不时用拇指和中指比量陇海线至长江边、津浦路到平汉线的距离,最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到陇海路、黄泛区、涡河、洪河、汝河、淮河……

  刘伯承自言自语:“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全局得势,譬之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统帅的决心是统帅的智慧和意志的体现,是统帅运用其渊博学识、丰富经验,发挥其预见性和洞察力的产物。即便是再伟大、再高明的统帅,定下决心的过程也是高度紧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痛苦的过程,犹如胎儿躁动于母腹之中。

  忽然,刘伯承转过身,问参谋们:“你们是啥子意见哟?”

  没有人敢回答,都知道这个问题太重大了。

  “你,小张,你的胆子大,敢于发表意见,摆摆看嘛。”

  张生华平素是敢于提建议的,但事关战略决策,他不敢贸然开口。

  “怎么?问题大,把你们都吓住了?参谋么,就是要敢参与、善谋划,多谋善断嘛。”

  刘伯承轻松而爽朗地畅笑。

  参谋们知道,这一笑,司令员便成竹在胸了。

  果然,刘伯承把放大镜往桌子上一扔,再不看那地图一眼,笑也从脸上消逝了:“快!把邓政委请回来。”

  张生华还没走出作战室,邓小平已经走进来,后面跟着李达、张际春。

  刘伯承:“我考虑停止休整,马上行动!”

  邓小平:“我也在这么想,走在半路上又转回来喽。”

  刘伯承:“南下大别山事关全局,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再打几仗固然可以甩掉些包袱,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守于境内不如战于境外,我们一刀插到蒋介石的胸口上去!蒋介石的注意力在鲁西南,摆开架势要跟我们决战在陇海路南直到长江北岸的广大地区,敌人兵力薄弱,后方空虚,而且他们还错误地判断我军连战疲惫,要‘窜返’黄河以北,三路兵力正在尾追佯动的11纵。如果我军立即南下,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发挥战略突然性的奇特效果。”

  刘伯承一气讲完了他的决心,神情显得十分轻松。

  邓小平:“我完全同意,立即南下,下决心不要后方。战略反攻必然迫使蒋介石调兵回援,这样全国各战场的格局定会随之迅速发生变化,整盘棋一下子全活了。”

  张际春:“战略转折是大局,是我军战争史上的创举。我们为此付出代价、牺牲是值得的。”

  李达:“马上行动,困难如山,就背着走!”

  刘伯承:“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既得,在断不疑。行动越早越快越好!今天下达命令,明天晚上开始行动。在部署上,四个纵队分三路开进:3纵为东路,l纵、中原独立旅为西路,野战军直属队、2、6纵为中路。11纵及军区各级地方部队仍在鲁西南开展攻势,以迷惑敌人。豫皖苏军区部队破击陇海路、平汉路,断尾追之敌的交通。暂归我们指挥的华野西兵团部队于鲁南、鲁西南积极佯动,寻机歼敌,掩护我主力南进。”

  邓小平:“请参谋长立即起草电报,报中央和中央军委。”

  野战军的电报发出三个小时,中央复电:“决心完全正确”,“在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

  从下达命令到出发只有24小时。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突然启动,高速运转;车、马、炮,伤员、医院、经费、来不及向后方转运的战利品,就像是家务事,一大摊子,全待解决、处理……

  8月7日下午,野战军组织部部长陈鹤桥请示刘邓:“华野西兵团已到,原定你们接见陈士榘、唐亮二位……”

  邓小平:“一切都来不及了,请司令员给他们通话。”

  “我们上马了!”

  刘伯承手执最后待拆的一条电话线,跟陈土第参谋长通话。

  “上马了”即开始千里跃进、南下大别山。

  陈士榘心领神会:“我怎么打法,请你指示。”

  “你打一张蛾牌!”

  “蛾牌”是四川人打牌九的一句术语,即上面一个点,下面三个点。刘伯承意告:用一个纵队牵制敌人,用三个纵队寻机歼敌。

  下午5时,10万大军秘密而又神速地在刘邓指挥下开始行动。

  此时,冶陶制图科新绘制的一大批安徽、江苏、湖北的地图刚好送到。

  李达高兴地笑了,却又转瞬即逝,他看到从运送地图的车上跳下于乔、黎曼、陈晓静三个女兵。

  “怎么搞的?这个时候,怎么让她们来了?我这里往回送还送不及呢!”

  三个女兵一路上憧憬着前线,踌躇满志,不料一下车便受到如此“礼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