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陆战队的军医切斯特?M?莱斯顿中校告诉新闻记者凯斯?比奇,血浆因气温太低无法在溶液中溶
解,其中的微粒也会阻塞针管。医务人员没有办法给伤员换药,因为他们都不得不戴着手套工作,以防手
被冻伤。军医们不能把伤员的衣服剪去来找伤口,如果那样会把他们冻死。
陆战师师长史密斯将军通过无线电下达命令,11月29日再做一次努力去营救F连,同时,他还命令部
队再次努力,打通通向下碣隅里的主补给线。下属两个团的团长一致认为,坚守柳潭里防御圈的部队都需
要留在阵地上,于是,他们从后备部队中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混编营,交由第7陆战团3营的主任参谋沃伦
?莫里斯少校指挥。这支部队于11月29日一早出发,刚走出防御圈300码远,就遭到来自公路两侧机枪火
力的猛烈射击。山岭上的中国部队清晰可见。不久,迫击炮、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海盗式飞机一齐向他们
开火。混编营向前走了约2.5英里时,海盗式飞机上的飞行员从飞机上发下消息,说前边中共部队在主补
给线两侧有重兵在筑壕防守。利曾伯格上校立即让莫里斯少校取消原来的计划,不再试图去打通通向下碣
隅里的道路,不过,要他们继续想方设法到达F连所在的地方,并于天黑之前赶回柳潭里。
此时,混编营正与大批中国军人交火,而更多的中国士兵正穿过洼地,从四面八方向该营包围过来。
他们主要靠这些洼地做隐蔽躲过了空中侦察。空中观测员发现了中共军队的这些举动,并把这一情况紧急
报告给利曾伯格。利曾伯格通过无线电命令莫里斯立即把部队撤回到柳潭里来。
那天下午,威廉?E?巴伯上尉在F连的防御圈内把各排的军官都召集起来,告诉他们不要再多等一天
,期待救兵到来。不过那天晚上,他们仅以一人受伤的代价就把中国人的进攻击退了。对被围困的F连和
在柳潭里驻守的部队来说,11月29日夜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家都认为,中国人已尽其所能,虽然他
们以很多人的伤亡为代价,但换取的却只是一些局部的胜利。不过,很明显,这两个团以及支援他们的武
器装备都必须突出重围,回到下碣隅里去。
按照第10军的命令,驻守在柳潭里的部队在11月30日停止战斗,准备返回到下碣隅里。计划要求第7
陆战团1营于12月1日晚上出发,越野前去救援F连,并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攻下至关重要的德洞关。要带
着那些伤员翻山越岭是不可能的,况且,无论如何陆战队还需要有车辆和重型武器,去应付摆在面前的艰
难局面。因此,部队的主力得沿着主补给线一直打到德洞关。
为了给这次越野跋涉前去救援F连的行动做准备,陆战队必须拿下1419高地。该高地大约位于主补给
线东面的柳潭里和“福克斯高地”防御圈的中间。第7陆战团H连接受了这项任务,不想却遇到中共军队的
顽强抵抗。于是,越野部队不得不前去助阵攻下了山头。H连随即也归属到救援部队,因此,这支越野部
队现已有了4个步枪连。
这支部队采用了敌军的运动方法,他们不仅靠夜幕的掩护行军,而且还把车辆和重型装备留给营里的
轻伤或冻伤人员,让他们开出去,而身强力壮的人随身只带些可以背动的东西。
与此同时,主补给线上的主力部队率先出发了,随行的只有一辆赶到柳潭里来的坦克。一个炮兵连也
紧随其后,以便在接近德洞关的时候从车上卸下大炮,并在其他炮兵部队撤离柳潭里时为其后卫部队提供
炮火支援。
尽管越野部队背负额外的沉重弹药,一路翻越陡峭的山岭,走过一个个雪丘,并交了几次火,但他们
终于在12月2日早晨打破了对F连的围困。F连在经历的这场磨难中损失惨重:在所有240人当中,有26人阵
亡,3人失踪,89人负伤;另外,剩下的人几乎都被冻伤或患上消化系统疾病。这支越野部队的士兵们,
现在自称为德洞关上的“山岭赛跑者”,他们又继续进发,前去占领这处要地。
主力部队以第5陆战团3营为先锋,虽然多次遇到中国军队的抵抗,但在海盗式飞机空中攻击的协助下
,不断摧毁中国军队设置的阻击阵地,继续沿着主补给线推进。中国人也向陆战队的后卫部队发动了袭击
,然而,没能取得任何突破。主力部队的首要问题是让中共军队远离主补给线,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对撤退
中的车辆和人员开火。12月2日下午,车队行进缓慢,因为陆战队的步枪连一撤出高地上的一些地方,中
国士兵就立即突袭进去占领它们,对车队造成了威胁。良好的空中火力支援使他们的拦截受到限制,他们
只能进行局部骚扰。不过,中国人专对驾驶车辆的司机开火,有好几个司机中弹身亡。
12月3日,在“山岭赛跑者”和先头部队的联合攻击下,陆战队突破了中共军队在德洞关的阵地。尽
管先头部队又进行了几场战斗,但德洞关的最后一道主要障碍被清除了。第5陆战团3营作为先锋而付出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