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了信号,它要把这场危机当作朝鲜的内部事务来看待。不久苏联就正式采取了这一立场。国务卿艾奇
逊将此视为克里姆林宫又一次故意作出的模棱两可的回答,因而他在6月29日便断定:苏联的真正用意是
不想把他们自己的军事力量投到朝鲜去。
这样一来,苏联就面临两种前景暗淡的选择。一种是动用其否决权,引起世界的责骂,并将北朝鲜的
入侵打上俄国人授意的标记,从而将俄国人更加直接、更加深重地拖入朝鲜半岛。另一种选择是把整个事
件当作派系之间的一种小小的内部争吵来对待(而不论其中一派得到的苏制大型坦克的援助有多么多),并
将厚着脸皮将整个事件拖下去。俄国人选择了后者。那天在安理会上,马立克的座位上仍然空无一人。
美国在安理会上取得了一大胜利。美国要求俄国表态,而苏联非但没有支持共产党的蓄意入侵行动,
反而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尽管在此之后,神经紧张的美国领导人表现出不少忧虑并出了一些偏差,但
却从来没有出现苏联将在朝鲜进行干预的严重威胁。
美国提出决议案,敦促联合国成员国“向韩国提供必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在该地区恢
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尽管大家知道该决议案会被提出,但一些安理会成员国却在决议案的严酷含义面前
踟蹰不前——决议案意味着联合国向北朝鲜宣战,所有成员国,至少在道义上,都有义务成为交战国。在
这一天的其余时间里,辩论一直在进行,直到子夜前安理会才通过了该项决议案。当然,美国知道它会获
得通过的:美国代表团事先已个别征求了安理会成员对该决议案的意见,并且十拿九稳会获得7票。只有
南斯拉夫(没有否决权)投了反对票,印度和埃及弃权。美国为其将要采取的行动获得了国际组织的正式批
准。
美国还在7月7日那天基本上左右了安理会的全部工作,安理会于当天建议:联合国成员国派出的部队
应由美国来指挥,并要求美国指定一名联合国军司令官。杜鲁门立即任命了麦克阿瑟。联合国没有作出任
何监督战争行为的规定,只是要求美国“在适当时候”对统一指挥下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报告。7月12日,
麦克阿瑟在东京建立了联合国军司令部(与他的远东司令部设在了一处);7月14日,南朝鲜的李承晚总统
将韩国的军队置于该司令部的指挥之下。
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的先遣队司令官约翰?H?丘奇准将于6月27日下午7点钟,即在南朝鲜人炸掉汉
江上的桥梁之前的那个傍晚到达了水原机场。丘奇将军很快就意识到,韩国军队已处于即将瓦解的状态,
次日他便向麦克阿瑟发了无线电报。他说,若要想把北朝鲜的军队赶回三八线,就必须投入美国的地面部
队。
丘奇的电文促使麦克阿瑟采取了行动。第二天上午,麦克阿瑟本人乘坐他个人的四引擎C-54型运输机
(巴丹号),在4架喷气式战斗机的护航下飞临水原。麦克阿瑟的驾驶员在因一架正在燃烧的C-54型飞机(该
机是当日早些时候被一架北朝鲜战斗机扫射击中的)而缩短的跑道上降落。李承晚总统、美国大使穆乔和
丘奇将军前来迎接麦克阿瑟。陪同麦将军的有他的7名高级参谋军官,另外还有几位新闻记者。麦克阿瑟
的驾驶员立即起飞飞往九州加油,并在那里待命返回。这一举动实在高明:因为当天下午北朝鲜的飞机轰
炸了机场,并摧毁了一架不久前抵达的双引擎C-47型运输机。
麦克阿瑟坚持乘车穿过川流不息的难民和杂乱无章的士兵朝北边的汉江开去,当时汉江仍是横在北朝
鲜人面前的一道屏障。显然,正是这次旅行使麦克阿瑟相信丘奇的话是对的:单靠舰艇和飞机无法挽救局
势,尽管美国海军在海上无与伦比,远东空军350架作好战斗准备的飞机(其中许多都是最好的喷气式战斗
机)在战事爆发时也立即从北朝鲜人拥有的110架涡轮式战斗机那里夺取了空中优势。
那天夜里麦克阿瑟回到东京,在华盛顿方面的紧急建议下,为华盛顿起草了一份电文。但奇怪的是,
他却等了将近12个小时还没有将电文发出。那是一份悲观的评论。“韩国军队完全没有能力进行抵抗,而
且存在着被进一步突破的严重威胁”,他说道,“如果敌人继续向前推进,就会使共和国垮台。”
麦克阿瑟要求得到权力,从日本派出一个美国团战斗队投入作战,以后也可能组建成两个满员师。杜
鲁门总统在6月30日凌晨5点钟(此时他已起床)收到了麦克阿瑟的请求,他同意派遣一个团战斗队,但却对
组建两个师迟迟没有做出决定。那一决定要等待当天下午9点钟在白宫举行的会议的结果。
杜鲁门召来了艾奇逊、约翰逊、三军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总统提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
建议要他们考虑:蒋介石表示愿意派遣3.3万人的中国国民党部队,而杜鲁门则倾向于接受这一提议。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