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逆隋_老茅【完结】(536)

  李纲正要将钱财算出来,杨勇已经打断他地话:“不用了,本宫今日不是来查帐的,钱财方面的事另说。”

  李纲又被堵了一次,心中纳闷不已,只得将算盘放下,在前头默默带路。

  “五十万石,五十万石!”杨勇口中喃喃自语,五十万石看起来很多,只是相对于京城人口来讲也是杯水车薪,不过,有总比没有好,运回来起码可以挡一阵子,将粮价暂时打下来一点。

  “殿下,宇文恺大人来了。”

  杨勇抬头看去,只见宇文恺果然在一个禁军的带领下匆匆而来,宇文恺身为少监,身上的衣服却是沾满了木屑,墨汁一类的脏物,他显然忍不住又亲自参与到殿宇的测量或者建造中。

  “微臣参见殿下!”

  “宇文爱卿请起,爱卿辛苦了。”

  “不敢,这是微臣份内之事。”宇文恺微微一弯腰就起身,虽然眼前之人杀了自己地哥哥,可是宇文恺知道自己没办法报复,甚至不能把他当成仇人,因为眼前之人的身份是太子,只是要想心中完全没有隔膜也是不可能,每次杨勇过来,他基本上是不冷不热。

  对于宇文恺的态度,杨勇并不在意,宇文恺只是一个醉心建筑的书呆子,对自己的地位谈不上威胁,倒是这样一个建筑大师,若是轻易把他除了,只能是朝庭的一大损失。

  宇文恺的汇报和李纲并无多大出入,杨勇彻底放下心来,问道:“最近山中多了许多想做工的百姓,既然粮食有多,多余地粮食本宫打算运一部分回京,留一部分给仁寿宫增加人手,不知是否可行?”

  宇文恺茫然问道:“殿下,这些做工地百姓是怎么一回事?”

  他是总监造,比李纲更不关心这些事,杨勇见问,向吕沐霖道:“吕爱卿,你来告诉他吧。”

  吕沐霖将京城大旱的事讲了一遍,李纲恍然大悟,难怪太子会一直盯着粮食,没想到太子只是半月没来,京城的干旱会变得如此严重。

  所谓冰动三尺,非一日寒,以前虽然干旱,只是没有到造成太严重之事,杨勇自然也就不提,宇文恺淡淡地道:“殿下,既然有人主动要做工,殿下何不向皇上建议新开工程?”。

  作为仁寿宫的总监制,宇文恺自然不希望有人新加入打乱进度,只是随口敷衍。

  “再开工程。”宇文恺这一提,杨勇顿时豁然开朗,再开工程,不但可以解决京城现在的难题,也可以解决仁寿宫建成后这些人的去留问题,仁寿宫马上就要结束,这三十万民夫固然可以放回家中,只是经过仁寿宫二年时间,即使以前完全是农民,现在也成了熟练工,让这些人重新务农,无疑是十分可惜。

  大隋并不是没有钱财,也不是没有粮食,各地官仓中的粮食加起来起码有上千万石之多,何况还有民间的义仓,只是这些粮食都在洛阳或洛阳以外,京城的存粮都让仁寿宫消耗掉了,偏偏又碰上大旱,外面的粮食难予进来,粮食难运,难道人还不可以出去么。

  只是没有官府的引导和利益,许多人故土难离,毕竟穷家富路,在京城活不下去,到了外面更加活不下去,自然没有人愿意随随便便逃荒,有仁寿宫的例子在,加上现在的旱情,朝庭若新开工程,许多人恐怕会拼命参加。

  只是在哪里开工程,建洛阳宫,或者开大运河,这些可都是给杨广带来千古骂名之事,老实说,修洛阳宫挨骂,杨广不算怨,修大运河也挨骂,杨广多少有点冤,若是没有大运河,后面唐朝的辉煌恐怕要打一个折扣。

  修大运河固然比修洛阳宫好,只是如今大隋的财力在修建完仁寿宫后能否再承担大运河这样的工程,若是修到一半资金难予维持,成半拉子工程,前面的投入就等于打了水漂,要么只能象历史上一样使用免费的劳力,造成民间怨声载道,而修洛阳宫的话,投入远远小于大运河,修仁寿宫锻炼出来的熟工也正好用的上。

  第七章 回京

  宇文爱卿所说有理,本宫回京之会马上向父皇建议新时还有辛苦宇文爱卿担任设计和监造。”杨勇微笑着回到。

  呃,宇文恺听得愕然,他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太子却当了真,只是此事若成,对他来讲多少有利,当然不会反对。

  “殿下要建什么工程?”李纳急忙问道。

  李纲对这二年窝在山中建造仁寿宫,其实是非常不乐意,他在北周齐王帐下时因为脾气耿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今大隋远比北周强盛,李纲依然认为大修宫殿对于国家来说不是好事,生怕太子又要建什么宫殿。

  “重建洛阳宫如何?”

  想了想,杨勇还是选择了先修洛阳宫,运河短期内不可能动工,杨勇对于后世的大运河只有一个大概映像,具体通过哪些地方一无所知,光是测量,确定运河的路线恐怕也要花上一年半截时间,现在干旱已经火烧眉头,哪有时间确认运河线路,而修建宫殿,甚至可以边画图,边施工。

  “殿下不可,殿下莫非忘了前朝宣帝时兴修洛阳宫所花费的民力,为此军民都对朝庭怨声载道,皇上当政下令停建洛阳宫时,天下百姓欢呼雀跃的情景。”李纲一听,果然是又要兴修宫殿,想也不想就反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