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优待阵亡士卒家属,战死士兵所获勋位可以两次转授给近亲属。战士遗孤若生活困难,州县要给粮食养活。对出征军人家属,州县要经常慰问,并劝说富户助其耕种。
第四,移风易俗。成功人士必须节俭,服饰不得过于华丽,丧葬也不得太奢侈。州县长官要督促天下男女适龄结婚,不使外有旷夫、内有怨女。
虚的方面也做了重大改革。
一是刊正礼乐,删定律令,让五品以上官员必须明了新的章程。
二是推出一批新文字。她以自创的“曌”(音照)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为避讳,诏书的“诏”就改称“制”。 曌,寓意“日月当空,恩被天下”。此前,老古董们老是说她只能“主阴”而不该“理阳”,那么现在她的名字中,日月齐全,阴阳兼备,你们还有何说法?
此外还有新创造的12个汉字(一说16个),代替原来的天、地、日、月、星、国、君、臣、人等字,在诏敕、礼仪、祭祀上使用,以示时代更新。
这批新字,是武则天的堂外甥宗秦客造出来的,都很有创意。比如,新的“天”字在结构上为“上而下一”,“地”为“上山下尘”,“臣”为“上一下忠”等等,以会意、象形字为多。宗秦客这小子有点儿小聪明,对武则天阿姨十分巴结,很早就劝她称帝,自己也想闹个皇亲当当。
三是改元、改正朔。永昌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宣布改元“载初”,并以本月为“正月”,也就是一元复始之月。而第二年的正月,改叫一月。这个改动也有典故,据儒家传说,三代夏、商、周各承天命,所以正朔不同。夏以一月为正月,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以十一月为正月。
武则天的家族,自认是汝南郡望。这一支武氏,出自周平王少子姬烈,姬烈是周朝大夫,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后来他的子孙,便一直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见《姓纂》)。武则天立志“造我旧周”,所以从周俗,以十一月为正月。
意识形态的东西,在儒家传统范围内能玩的花样,也就到此为止了。你建明堂也好,受河图也好,用周历也好,固然是把武氏地位抬到了一个吓人的高度,但是,何曾有一部经典里说过:女人可以当皇帝?
——这才是问题的死结!
不解开这个疙瘩,武则天不敢贸然称帝,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她知道,如果篡逆的名字一背上,那就是一万年也卸不下来。
其实,就在她的同时代,大唐的东、南、西三面,都女主当国的事例。东面,是新罗。史载“新罗王真平卒,无嗣,国人立其女善德为王”(《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这是贞观五年(631年)的事。
还有一个是日本,出了一位“推古女天皇”,为日本史上第33代天皇,也是日本第一位正式称为“天皇”的人(以前的都叫“大王”)。她既是公主,也是皇后(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纳为妃,后升级为皇后),丈夫死后,以太后身份控制朝政而当上天皇,在位期间进行了日本史上第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她死的时候,是大唐的贞观二年(628年)。
不仅如此,在日本的历史上,居然一共出现过8位女天皇,仅隋唐时期就有6位,这段时间被日本人称为“女帝时代”。看来,东瀛国民接受一位女天皇,在心理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南边,有林邑(今越南中部,秦汉时为象郡之地),史载林邑王范头利卒,几经内乱,国人立头利之女为王,只不过这位女王不会治国罢了。这一年是永徽四年(653年)。
在西方,有“女国”(也称“东女国”)。史载“女国在葱岭之西,以女为王。每居层楼,侍女数百,五日一听政。其王若死,无女嗣位,国人乃调敛金钱,还于死王之族,买女而立之。其俗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多有侍男;男子贵,不得有侍女。虽贱庶之女,尽为家长,犹有数夫焉。生子皆从母姓。”(《唐会要》)
贞观八年(634年),女国曾有朝贡使到长安。
这个古国,不知其位置今天的什么地方。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国家存在,对当今饱受二奶之辱的妇女同胞们,倒是一个安慰。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简直是个女人当家的时代。就是在咱们的大唐,在武则天称帝之前,也早就出了一位女皇帝。
睦州女子陈硕真自幼父母双亡,和妹妹相依为命,尝尽人间辛酸。后妹妹被乡邻收养,她自己到一户乡宦人家帮工。某年当地发生洪灾,民不聊生,饿殍载道。陈硕真不忍见此惨景,擅自打开东家的粮库救济灾民。管家发现后,将她捆绑起来毒打,当夜被乡人救出,逃入山中隐迹。
此后,当地民众不时听到陈硕真"升仙山、受仙法"的传闻。众人对她为民众造福救难都抱有很大希望。
永徽四年十月初六夜,陈硕真顺应民意,在淳安农村率众起义,当地百姓群起响应,队伍几日内竟扩大至数万人。陈硕真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政权,自称"文佳皇帝",以妹夫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于十月二十五日夜,兵分两路出击,章叔胤率众攻陷桐庐;陈硕真亲自带兵两千连克睦州治所淳安(今杭州西南)及于潜(今浙江昌化东南),此后义军进攻歙州未克,又进袭婺州(今浙江金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