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血债累累”这个词,只有他来顶着才是最贴切的。
此外,来俊臣还娶了十多个官员的女眷,都是官员们的老婆、小妾、妹妹、女儿、孙。抢了人还不够,还要这些官员们拿钱来养活她们。
变态魔头终于就戮,人心怎能不大快!
行刑这一天,脑袋刚砍下来,仇家们就扑上去,争着咬来俊臣的肉,挖其眼珠,剥其面皮,剖其心肝,须臾之间一抢而空!
武则天为收拢人心,立刻下诏,历数来俊臣的罪恶,并说“本应加灭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现准籍没其家”。
士民奔走相告,相贺于路,都说:“自今眠者,背始贴席矣!”——可算能睡上个安稳觉了!
唐周时期的酷吏史,以来俊臣的被诛为标志,可以说是渐渐落下帷幕了。
但是,若追究酷吏产生的源头,武则天罪无可逃!正如《新唐书*酷吏传》所言:“吏非敢酷,时诱之为酷”。
武则天要“革命”,要巩固政权,就纵容酷吏滥杀,以震慑异己。现在政权巩固了,她为安抚人心,就诿过于酷吏。
她可不是天真少女。这些权术,她全懂。
当然,我们也不妨把她想得好一些:有些情况她不了解。
至于她和秦始皇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还没把事情做绝。
恶狗一群,是她自己动手收拾掉的。
女皇有经验,她知道身后名声的重要,也知道该如何作秀。于是,在来俊臣被灭掉后,就有了一场戏。
武则天对侍臣说了一番话,算是对自唐至周的酷吏史做了一个总结。
她问大家:“以往,来俊臣等审理制狱的案件,下狱的朝臣互相牵连,都承认自己是反逆。国法昭昭,朕如何能干预?这中间,朕也疑有冤枉滥刑,派了近臣到狱中去亲自查问,但犯人们的手状,都承认有罪。自来俊臣死后,就听不到有谋反之事了,那么以前已受戮者,岂不是有冤枉的了?”
夏官侍郎姚崇过去曾在刑部干过,知道里面的猫腻,便对奏:“自垂拱以来,被告家破人亡的,都系冤枉自诬。告密者因此而立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朝党锢之祸。陛下派近臣到狱中查问,但近臣自身也难保,又怎敢动摇原案?被问之人若要翻案,又恐遭毒手。今全赖天佑,陛下有所悟,诛杀奸人,合朝安定。自今以后,臣以一门百口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吏再无反者。恳求陛下再收到告状,只管收存,不须再追查。若以后发现证据,真有人谋反,我甘受知而不告之罪。”
姚崇,字元之,原名元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他在贞观年间应举,从濮州司仓干起,升至夏官郎中。到大周时契丹袭扰河北,姚崇剖析军情,应对如流,武则天奇之,遂将他提拔为夏官侍郎。
这个人,既才干超群、又忠于女皇,注定了是大周朝的栋梁人物。
姚崇这次对武则天的批评,一点儿没留情面,但武则天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大悦,说:“以前宰相都顺成其事,陷朕为滥刑之主。闻卿所言,深合朕心!”(《资治通鉴》)
读史,常令人感慨:什么叫天理?没有。
政策变了,在上者说话的调子也就变了——以前的宰相,想要不“顺成其事”,谁敢呢?
32、生在帝王家究竟有什么好处?
大周拨乱反正,朝臣们算是解放了,但是李唐皇子皇孙们的“接受改造”还未有穷期。
说来难以置信,华夏民族最堂皇的一个朝代——“唐”的名字,有那么十几年的时间,竟然是“反革命”的文化符号,人人避之惟恐不及。
李唐旧臣,毕竟还可以洗心革面,或者忍耐一下耻食周粟;而李唐的金枝玉叶们则全无这个出路了,自身的血统怎么能改变?该着死的,跑不掉;侥幸未死的,也成了大周朝身份最可怜、处境最危险的一小批人。
当革命后的情势稳定下来后,为安抚人心而保留的皇嗣李旦,地位就更加无足轻重了。长寿二年(693年)的元旦,女皇按例在“万象神宫”(明堂)祭祖,她本人为“首献”,也就是带领一批人第一轮拜祭,而“亚献”(第二轮)却没像以往那样安排皇嗣,而是安排了魏王武承嗣,“终献”(第三轮)则由梁王武三思主持。
可怜的正宗嫡子,现在却几乎等于“后娘养的”了。
皇嗣的地位被边缘化了不算,还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史载,女皇有个很受宠信的户婢叫团儿,这女子大概也看准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真理,竟然要主动献身于皇嗣,也想捞个皇嗣妃当一当。
皇嗣是有老婆有孩儿的人,没同意。可能是他正统观念较强,也可能是怕惹是非。
团儿被拒,恼羞成怒,就做了木偶偷偷摸摸埋在皇嗣的两个妃子刘氏和窦氏的宫中,然后在元旦这天去诬告,说二妃使用“厌胜”之术,诅咒女皇。
两个妃子根本不知内情,第二天去嘉豫殿朝见女皇,从此就一去不复返,被女皇下令杀死,埋在了宫里,具体地点在哪儿无从得知。
皇嗣知道老妈这是做给他看的,心中畏惧,很怕祸及自己,就强装什么事都没发生,举止如常。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