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年至1967年,他又用英文撰写了十几个同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编成了一部百余万字的宏篇巨制———《狄公案》。
《狄公案》的英文名字是《Judge Dee》,直译为《狄法官》,出版后立即征服了西方读者,“Judge Dee”(狄公)从此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
再说娄师德,此公的境界和处世方法,又要高出前面两位,在史上以忍让出名。其弟曾任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我位登宰相,你又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如今虽有人唾我面,我拭之而已。”
这个回答本不为错,但娄师德却面有忧色:“此所以为我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更加重其怒。应是,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见《资治通鉴》)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娄师德可谓吃透了中国官场“树大招风”的规律,考虑得万无一失。性格决定命运,正因为这种谨慎,他才能在大周时期,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他最有风趣的几件逸闻 ,都涉及到吃饭的问题。娄师德在任监察御史时,正是武则天禁屠令已下。一次他到陕县视察,吃饭的时候厨子给他端上了羊肉,娄师德责问:“何为有此?”厨子说:“豺狼咬死了羊。”娄师德心知肚明,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幽默:“这豺很懂事啊。”过了一会儿,又上来了鱠鱼。再问,厨子又答:“豺咬死了鱼。”
见这谎撒得太拙劣,娄师德便叱道:“智短汉,何不说是水獭?” (《古今笑史》)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曾巡视并州(治晋阳。入境后,附近一带的县吏都来迎接并随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怕人多打扰,就让大家在一起吃饭。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米饭,别人的却是糙米饭,便把驿吏叫来,责备道:“汝何为两种待客?”驿吏惶恐,答道:“遍寻浙米不得,死罪。”娄师德便说:“同食,亦复何损。”便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
娄师德到梁州(今陕西汉中)考查屯田,有一与他同乡同姓的人因犯罪,都督许钦明准备杀之以儆效尤。那人便来见娄师德,请他说情。娄师德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你。”
第二天宴会上,娄师德对许钦明说:“听说有一人犯国法,说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而宽国家法。”
许钦明立即让人给那个人去了刑具,带到厅堂。娄师德见了那老乡,斥道:“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奈何?”说罢,拿了一盘饼给他,说:“吃吧,作个饱死鬼去!”许钦明经过权衡,最终还是开释了那人。
娄师德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在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极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武则天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只觉得娄师德作为一个将才还行,就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曾与他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道:“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女皇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及他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
三人中,比较有争议的是李昭德,结局不好的也是他。他虽然敢于直言,顶住了诸武的压力,但是对下却过于专擅,引起很多中下级官僚的不满。武则天自唐至周,对执政大臣的使用向来控制得很严,李昭德能在女皇眼皮底下成为一位权臣,也堪称是奇人了。
但李昭德的结局却很惨!
这宰相,真不好当啊。
据史家推论,李昭德的失势应在延载元年(694年)左右,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参了李昭德一本,说他专权擅事。
然而,在武则天这样个强势君主的手下,就是专权又能专到哪里去?
在众人心目中形成李昭德专权的原因,有人做过分析。
一是他树大招风。武则天一度对他极端信任,超过了对武氏诸王的倚重,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二是他锋芒太露。当时罗织正盛,大多数官员为之侧足,而李昭德独独敢挑战歪风邪气,比方在殿外杖杀王庆之、堂上奏责来俊臣、当众嘲笑侯思止、怒斥所谓“赤心石头”等,都是惹祸之举。众人不敢挑战诸武,让他一人去斗,结果嫉恨都集于他一身。
三是欠缺城府,说话伤人。一次李昭德和娄师德一同上朝。按礼数,两位宰相要并排走,但娄师德体肥胖、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上来,便怒骂:“被田舍夫拖了腿!”
田舍夫,唐时的口语“乡巴佬”也。
好在娄师德脾气好,一句幽默应对了过去:“吾不田舍,复在何人?”(《新唐书•娄师德传》)
娄师德与李昭德可说是平起平坐,且又年长,李昭德尚且如此不敬,那么他对其余人则可想而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