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则天对这三位名相的使用上,能看出“中国式领导”在用人上的矛盾心理。
在这样的领导面前,你是废物不行。武氏诸王自革命后的身份已从外亲戚转为宗室,应是武则天最可靠的政治力量了,但她仍不放手使用,因为她知道武承嗣等人除了搞“符瑞”,别的本事不大。
但你太有棱角也不行。武则天本人固然很有个性,不大按照牌理出牌,是个反潮流人物;但是有个性的领导不一定就喜欢有个性的下属,李昭德栽就栽在锋芒太露了。
最好是既精通业务,又小心谨慎、本份宽厚的。娄师德之所以屹立不倒,就得益于此。当然,这只是你给领导的印象,其实处事谨慎和处事圆滑,有时领导分不大出来。那时还有一个宰相苏味道,就是以明哲保身著称,凡事不趟地雷,处事模棱两可,人送外号“苏模棱”,也混得很好。
总之,“革命”成功后,干部是关键。武则天深知没人不行,也知道人才不能在最忠诚的人里去找,因为“忠诚”往往与“无能”是同义词,因而要在最能干的人里去找。从前面的几则逸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三位名相都有明显的笼络甚至讨好的举动,很耐人寻味。
中枢选人如此,中下层选人也如此,说那时武则天“求贤若渴”决非溢美之辞。她在选拔人才上,有几项名垂青史的首创。
首先是创立了“殿试”这一程序。天授元年(690年),她在洛阳南门内的洛成殿亲自策试乡贡(通过了州县考试的举人),也就是亲自担任监考官,一连考了数日才考完。这一程序,原本是由尚书省或者礼部来完成的。
虽然殿试在唐朝未形成制度,但启迪了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年)正式开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进士及第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就直接授官。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给了知识分子以极大的荣宠,有利于增强官员的忠诚度。
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年)又设立了武举科,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举重等等。“高第者授以官”,为选拔军事人才开了一个通道。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才被废除。
尽管武则天时期,科举录取人数远超过太宗时期,但老太太还是感到人才不够用。“革命”大业,用人当然应该多多益善,于是就在科举之外广搜人才。除了老百姓可以自荐做官以外,她还派出存抚使,分赴十道,搜罗那些进士、明经科的落榜生,甚至乡村私塾的民办教师也不放过,不经考试和培训,就直接授官。
她在皇宫前设立的那个铜箱子,朝东面的叫「延恩」,就是让自荐做官的人把自己的诗赋文章投进去,只要确有才能,马上就可被试用。
“白人”做官,又没经过考试,有可能流于浮滥,武则天就特别创立了“试官”制度,先给他们一个临时的官做做,以便考察。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特别召见了由十道存抚使选来的人才,一律给了官做。原先就有官职的,试用为凤阁舍人、给事中;原先是白丁的,试用为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和校书郎。
当时有人对这么大批的落榜生涌入干部队伍不满,就做了打油诗讽刺,诗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椀脱校书郎。”这里的“椀脱”,就是说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儒生沈全交又在后面加了一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这也算是周朝的政治笑话了。
左肃政台御史纪先知,查出了最后两句的作者,就把沈全交抓了起来,要以诽谤朝政罪进行惩罚。他提议,先当着百官打板子,而后交刑部处置。
武则天当时笑了笑,说:“只要你们选人不滥,何畏人言乎?”纪先知听了,为之惭愧不已。
后来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读史,看到这一节,拍案叫绝,在书上批道:“胜高宗十倍,胜中宗万倍!”
是啊,“何畏人言乎?”——不要说皇帝,就是单位小官儿,又有几人能有此雅量?
武则天知道,一个身居高位者,就算是千年出一个的天才,终不能独理天下。一天能弄明白五、六件事,就算高效率了,“日理万机”那是专门造出来哄皇上的谀词。
她在临朝称制时,就曾多次下过《求贤制》。登极后,更是连下几道求贤诏书,要求凡是“长才广度,沉迹下僚”者,或“英谋冠代,雄略过人”者,内外官员都要注意搜罗。哪怕这些人隐迹市井、托身乡闾,行为有违流俗的,也不要嫌弃。
举荐的对象不论门第高下、贫富贵贱;不限部落族属、离京远近;甚至“逆人”族属,“能公勤清白者,自当随才擢用,不以为瑕”。这在“一人犯罪、祸及全家”的古代来说,是相当宽容的了。
总之,她的看法是:“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我师尤在。会须搜访,不得称无。”
她不光笼统地号召官员举荐,有时还特别点名叫某些大臣举荐。如果“所荐不虚”,则荐者给予记功;若“非举其士”,则荐者要受贬责,有人就因举荐了“犯逆者”而被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