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治当太子,也有他的问题。太宗便为他配备了一个强有力的东宫班子,让元老们把他硬扶也要扶起来。同时又编写了一本《帝范》,将自己总结的12项治国经验统统传授给他。
正是这一安排,为唐朝政局后来戏剧性的变化埋下了伏笔。太宗智者千虑,但就是没想到,这个软弱儿子在自己眼皮底下,没能抗住自己小老婆的诱惑。
江山易打,人心难测!英雄又能怎样?
唯一能使他感到安慰的是,新太子李治好歹是个本份小子,尽忠尽孝是不成问题的,不会把老爸气晕。
自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患病以来,李治开始听政,政治上的才干长进了多少不说,只要一下朝他就守候在太宗左右,这个痴劲儿其他儿子做不到。太宗有时心疼他,让他去花园里玩玩,他也不去。
小子,太憨了!太宗心有所动,让人在自己的寝宫旁边专设了一所“别院”,让李治住,省得来回跑太辛苦。
想不到这一来,李治就与同在这里入侍的武则天擦出了感情火花。这种事,始于何时,如何触发,是当事人之间的秘密,不可能史有明载。《唐会要》中仅仅是说:“时上(李治)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大部分史书,都本此说,另有说法的,我们等会儿再来分辩。
李治时年22岁,比武则天小4岁,且这时已有了太子妃王氏,但他却挡不住武媚娘的“美容止”(《旧唐书*则天纪》),乖乖做了俘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早有好感,不过今日才有机会罢了。
两人好到了什么程度?不详。有现代史家说那是一段“激情岁月”,看来是可推测、无确证,恐怕早已超越了眉来眼去的阶段。病入膏肓的唐太宗,十有八九绿帽子已经戴上。
记得郭沫若先生在写话剧《武则天》时,是把这段畸情作为越轨来处理的。草民我小时候看这出话剧,年纪才10岁多,有一句台词却是没齿不忘。那是高宗李治在调解武则天与儿子们的矛盾时,提到翠微宫旧事,十分沉痛地检讨说:“我没有把握得住,那时候就……与你母亲犯了生活作风错误!”(大意)
郭老,很幽默啊!
关于武才人究竟是如何投入了太子的怀抱,史上也有另外的说法。《新唐书*则天本纪》说,在武则天为尼后,“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这个说法,要礼貌一些。把“悦之”的时间大大延后了。老子死了,儿子看上小妈,娶回了家,也不算太违背伦常。而且同一书里还有一个更冠冕堂皇的说法,说是“武才人贞观末以先帝宫人召为昭仪”,这是说,高宗后来把先帝的宫女封为自己的高级妃嫔了。武则天在贞观时代的身份,在这里被大大降了等。
这两个另类说法,都是为了掩饰一件事,那就是武则天实际是李治的庶母,差着辈呢!且“悦之”是在先帝未瞑目之时,那就更不好说出口。唐初皇族于男女伦理之大防,沿袭了北朝,并不那么严格。但这样的事情也还是属于不可忍。
至于高宗自己后来讲,在伺候老爸时,他在“嫔嫱之间,未尝迕目”,也就是在那帮美丽的年轻妈妈们当中目不斜视,引起太宗叹赏,就把武氏赐给了他。这就更是欲盖弥彰了。
那么,武则天是不是为了功利目的主动去勾引了太子呢?“勾引”不排除,功利目的却不一定。因为从先帝妃嫔到嗣君的老婆,这中间真有万水千山要跨过!武则天那时候有什么把握?
其实,究竟是不是她主动的,都很难说。
武则天在性格上与唐太宗不是佳配,与李治却是一对儿上佳的伴侣。武则天要强、善谋断,李治内向、怯懦,这种互补是他们俩一见钟情的前提。而且,今人已有怀疑李治是否有“恋母情结”的了,我看可能有,否则“姐弟恋”不可能在那种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里发生。
但是,这一段恋情,仅仅是曾经的火花。能否把感业寺的漫漫长夜照亮,还要等待机会才行。
武则天这时,望眼欲穿!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他是不是把我给忘了?
7、感业寺的上空曙光初露
武则天和李治的这一段不伦之恋,在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里,被说成是“秽乱春宫”。骆诗人好文采,写的这文章百代流芳,把“作风不好”的帽子永世给武则天扣上了。这自是当时的道德标准。现在看,武则天与唐太宗在年龄上是两辈人,而与李治是同龄人,这种宫廷政治婚姻本身就是畸形关系,跟老的不来电跟少的来电,也无可非议吧!
我相信武则天在爱李治这一问题上是真诚的。女人,内心毕竟有柔弱处,她需要有个依托。感业寺平淡的日子里,武则天的心头却有很多波澜。
《全唐诗》里收入她名下的,有一首乐府诗《如意娘》。其辞情真意切,不似他人代笔,应该就是在这时所作: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春去也,情仍在!思恋之火,不甘燃尽。没什么理由不信这不是爱情,要知道,武则天这时还不是权倾天下的人物,不是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主宰者,她就是一个弱女子,她需要这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