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派争斗到此,互有胜负。二张方面显然处于劣势,他们只扳倒了一个魏元忠,却激起一批正统派的顽强反弹,竟然几次下狱和受审,也是够凄惶的。
女皇此时的性情,与革命之初已大不相同。现在,她认准了朝中大臣都是才堪大用的人物,即便对自己有所冒犯,那也是忠直本性的流露,而不是什么阴谋。因此,朝堂上才会出现大臣犯颜直谏而不受责罚的情景。这在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正因为女皇对自己早年的苛政有了负罪感,所以酷吏时期的那些老帐,也有了机会来清理。先是李峤、崔玄暐上奏:“往昔革命之时,人多逆节(不遵守原则),遂致刻薄之吏,恣行酷法,其周兴等所劾破家者,并请雪免。”
司刑少卿桓彦范也就这个话题连续上奏,表疏前后竟有十余道。女皇终于同意。于是,凡是酷吏时期被判刑而家破人亡的,无论有没有罪,一律赦免。
那时候杀,现在平反,都是形势的需要。
皇权统治者,永远有理。
女皇在观念上的改变,于正统派来说是一大喜事。就连千年以后的历史看客,读史至此,也不禁大松一口气。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节点。
宽刑仁政,信用正人,固然是国家之福,但是,在一家一姓的皇权制度下,这种平恕宽容对武则天这种“来路不正”的最高统治者来说,却恰恰隐含了巨大的风险。
以威严驭下的女皇,一旦变得仁厚,危险就要悄悄逼近她了。
这是武则天的悲剧。
这也是女人在中国做皇帝的悲剧。
【被迫逊位】
38、这万里江山究竟托付给谁?
晚年的武则天,曾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好久。那就是,将皇位传给谁?
这是一个皇权时代的智力迷宫,武则天怎么也走不出来。
她成功地做了几件开天辟地的事,以一个女人身份当了正式的皇帝,把一个皇朝改变了名号。但是,任何伟人,就是再有魄力,也改变不了习俗,改变不了文化传承。
社会是一驾依惯性而行的马车,你硬去拉它改变方向,难免要把这车上的东西颠得一无所有。
武则天遇到的是强大到无人可敌的一道藩篱——父权社会。
所有财产、姓氏、血统、文化的继承,都是以男方为主。
在这道栅栏前面,女皇几乎束手无策。
古代是一姓一皇朝,罕有例外;因而武则天在唐朝的天下,是做不了皇帝的。她在唐朝的身份,永远是李家的儿媳、大唐的太后。后来的史家也不承认她的皇帝身份,凡是高宗死后有关她的记载,一律以“太后”名之。
所以,她要改天换地,另起一个大周朝的炉灶,另开一个武氏皇室的户口。
可是,她应该把皇位传给谁,才能维持住现状?
曾经有一度,她想把位置传给侄子武三思。
这个武三思,是武元庆的儿子,与武承嗣是堂兄弟。他善于逢迎,心思诡诈,女皇对他很看重。武三思想借武后出幸时在朝中擅权,就在嵩山建了三阳宫,在万寿山建了兴泰宫,请女皇每年临幸。
武三思因外戚身份,在年少时就是大唐的武官;太后临朝以后,升至夏官尚书,革命以后封梁王,历任天官和春官尚书,是唯一一个能参预军国大事的武氏诸王。
当时的人们,对武三思极为鄙视,将其比做篡政的曹操、司马懿。
雍州人韦月将、高轸曾上书,说武三思将来必乱。武三思得知,就串通有司将韦月将杀死、将高轸流放岭南。当时还是黄门侍郎的宋璟,对此案说了两句公道话,也就被贬为外官。
武三思是很典型的中国官场劣质分子,凡是刚直的官员,他就猜忌;凡是心术不正的,他就拉拢。他有一句名言,《资治通鉴》里收录在案:“我不知世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即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
真是透彻,直白,入骨。
中国官场,像这种人是死不绝的!
他与武承嗣一样,垂涎太子位已久,多次唆使人向女皇吹风,说古来天子没有以异姓为子嗣的,陛下姓武,当立武氏为储。
女皇被说动了,就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诸宰相大多没有意见,认为武三思当之无愧。惟有狄仁杰默然不语。
女皇很诧异,追问其故。狄仁杰说:“太宗栉风沐雨,亲冒锋镝,历尽艰辛而得有天下,理应传于子孙,陛下却拟移赠他人,臣以为难合天意,大违人心。臣观天象,并未有易主之象,且察民意,亦皆思大唐功德!”
说这样的话,是要有一些胆量的,在此之前,谁敢提一句前朝好?
狄仁杰又搬出高宗来,进一步施加压力:“天皇将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不立二子,却欲将储位转赐他人,臣以为不妥。”
他的话,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搬出的两个幽灵,都是武则天的丈夫,武则天想发火都不成。
这前后,大臣王方庆、王及善也劝女皇还是召回庐陵王为妥。
狄仁杰等人的话,点醒了武则天。
古之皇室的太庙,是以父系为主线的,爷爷——父亲——儿子——孙子,这样轮下去。母亲只是做为外嫁进来的配偶,占一个配享的地位。一句话,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