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惊问左右的宫人,都说:“皇后刚来过。”武昭仪顿时大放悲声,高宗哪里猜得出其中猫腻,大怒道:“皇后杀我女儿!以往与淑妃交相诋毁昭仪,现在又干出这等事!”
由此。武则天陷害王皇后的阴谋得逞,皇后“无以自解”——说不清楚了。高宗便愈加信任武则天,开始有废掉皇后之意。
这段记载在《新唐书》上的事件,绘声绘色,不亚于话本小说。今天有一些武则天传记也把此事作为确凿的事情来讲。但是,这么大的一件事,成书距离唐朝更近的《旧唐书》却不载,所以有今人怀疑是修《新唐书》的宋人编出来的。这个怀疑,自有其道理。因为撰写《新唐书》欧阳修、宋祁,对武则天不大买帐,说她是“弑君篡国之主”,而且申明之所以专列《武后本纪》,目的是为“著其大恶”。
但是早在唐德宗时,苏弁、苏冕兄弟辑唐初至德宗时事编成的《唐会要》,就记载了这件事,可见欧阳修并不是无中生有。《唐会要》说:“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只不过“暴卒”原因不明,武则天给赖到王皇后身上去了。
武则天诬陷王皇后杀女的事,或许有,但“亲手杀女”未必能成立。欧阳修老先生太有才了,是在原素材上略加点染而成,也未可知。
这件事情引起的连锁反应相当之大。关于皇后的废立,从此,就摆上了高宗案头的议事日程。
9、废后浪潮遭到了顽强抵制
高宗登位之初的年号“永徽”,据说在古汉语里有永远美好之意。但是这层意思,在武则天那里也许是有,但在王皇后那里就是讽刺了。
高宗起了废后之念,宫中的气氛就大不一样了,稍敏感一点儿的人都能感觉出来。王皇后这下尝到了媚娘的厉害,萧淑妃大不了缠住皇帝不放,而武媚娘则往往出动出击。其不按照牌理出牌的招数,令王皇后晕头转向。
永徽六年(655年)的八月间,处于劣势中的王皇后又出昏招。她因“惧不自安”,也就是害怕武则天动摇她的皇后地位,便与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秘商,求巫婆施用“厌胜”之术。
“厌胜”之术,也叫“巫蛊”,是一种以诅咒害人的巫术。这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是迷信手法中的小儿科,可是历来在宫中搞政治的,都不断有人尝试。民间人家搞争风吃醋的妇女,也爱用此法。具体做法是,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为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者把被施术者的衣物、毛发乃至指甲,埋入土中或以针钉相刺,巫师再来一番画符念咒。据说被施术者就会有感应,心智昏迷,直至发狂,甚或不明不白地死去。
这不是中原地区的老传统,据说起源于胡人的萨满之术。
历来在宫中搞这个东西,都是大忌,惹出大乱子的都有。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爆发的“巫蛊案”,就曾杀掉数万人,逼得太子造反,长安城血流成河。
王皇后这是挺而走险,却又搞得事机不秘,“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
老妈因为这事被撵走了,舅舅也跟着倒了霉。在此前一年,宰相之一的柳奭因为外甥女失宠而不自安,请求罢相获得批准,仅任吏部尚书。现在,又丢了尚书的官儿,给贬到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去任刺史,走到中途,又贬到更远的荣州(今四川荣县)去了。
这事是谁告发的?《旧唐书》里没提。后来司马光等人不相信王皇后能昏到这个程度,便说是武则天诬陷。千年疑案,今天不可能搞清楚了。但武则天起了某种作用,大概是可能的。
出了这样的事,废后问题也就公开化了。后宫的问题成了政治问题。
年轻一点儿的读者可能会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想。其实,在中国,政治就是一种私欲,自古皆然。凡有理想而玩政治的,几乎没有不身败名裂的。
武则天现在已经在娴熟地玩政治了。
高宗准备废后的想法,立刻引起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站在保卫王皇后一边的,是以长孙无忌为核心的贞观元老,他们这一伙,是关陇集团——士族官员的代表。一方面,他们是在忠实执行唐太宗的临终嘱托;此外,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另一方,阵容没这么整齐,倒像是散兵游勇,但不乏机智之人。其中只有一个有份量的,那就是李勣。李勣是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他本姓徐,也就是《隋唐演义》里大名鼎鼎的徐懋公。该人是土豪出身的草头王,隋末投了农民起义的瓦岗军,瓦岗军垮了后,他率部下降唐,受到高祖、太宗两代皇帝的器重,是“凌宵阁二十四名臣”之一。
因这一伙反王皇后派是以李勣为头儿,所以有今人称他们为山东集团,代表的是庶族官员。他们最恨长孙无忌的专权,要为自己争利益、争发言权。就连李勣,堂堂的开国名将,,因为出身寒微,也不对长孙无忌讳退避三舍,只挂了一个空衔,不问政事。他当然有想法。
长孙无忌也确实霸道,因为他有那个资格。他是鲜卑贵族出身,家族原姓拓跋氏,自幼就和太宗是朋友。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力主发难,把太宗推上了帝位。在太宗时期曾一度独揽相权,又是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发起人。两代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都借了他的光,他能不牛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