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在朝中内连王公,外结将相,宰相以下诸臣的进退,全在她一句话。史称“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资治通鉴》)。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但是,在太平公主的鼓动下,太上皇睿宗仍然掌握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李隆基虽为皇帝,却是虚置。玄宗与太平公主矛盾日益激化,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碍于姑姑太平公主的实力,玄宗始终瞻前顾后,不大敢动作。太平公主那边却日夜与党羽谋划,准备行废立之事。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初三,太平公主党羽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等,应太平公主之召,来公主府密谋。经过讨论,定于第二天即七月四日,由羽林军发动政变,废唐玄宗,拥立太平公主登基当皇帝。
大唐的“母权情结”真是绵延不绝!
但是太平公主的这个密谋,被紫微令魏知古侦知,向玄宗做了密报。
公主一方基本掌握了羽林军大权,而这边几乎没有马上可以动用的兵力,事情急如燃眉!
当天深夜,玄宗颁密诏,命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太仆寺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数人,牵出马厩中闲散马匹,率领诸臣家丁二百多人,出武德门,入度化门,出其不意地在皇宫北门门洞内杀死了羽林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控制住了羽林军。又活捉了宰相萧至忠、岑义等人,处以斩首。
太平公主闻讯仓促逃进圣善寺,在那里住了三天,才又回到家中。太上皇睿宗出面为她说情,玄宗不允。后太平公主被赐死,她的儿子及党羽数十人也被诛杀。
政变第二天,睿宗颁发诏谕,把一切权力完全交给玄宗,自己名副其实成为太上皇。.这年十二月,玄宗改年号为"开元",取“一元复始”之意。
这一年,玄宗李隆基29岁,英姿勃发。
史家普遍认为,自此时起,唐代高层政治中持续了62年的“阴盛阳衰”现象才告结束。
经历了“后武则天时代”三次政变、四位皇帝的波折,尘埃总算落定,此后就由玄宗开启了中国古往今来唯一真正的盛世——“开元盛世”。
( 请看下一节: 41、千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
41、千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烈火油烹之盛,犹有竟时。
什么叫荣耀?荣耀就是登临绝顶之贵,终成一梦!
但当事之人,多不会有这种眼光。世俗民族的人,一般都以为:今世所捞到的,就是万世荣华;今日跃至显贵的,也必将永葆子孙。
庸人之庸,世代如此,是无人可以警醒的。
神龙元年(705年)的深冬,天寒地冻也挡不住复辟皇帝中宗的雅兴。他屡次亲临洛城南楼,观看“泼寒胡戏”,乐此不疲。
泼寒胡戏也称乞寒胡戏,是西域民族的节令性歌舞表演。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土,流行于宫中,初唐时已渐成为社会风习。
这种表演的刺激之处在于:演员们着胡服,带胡帽(胡语“苏莫遮”),跨马列队,舞之蹈之,伴以“豪歌击鼓”。更有不要命的,于寒风之中裸身舞蹈,以皮囊(胡语“浑脱”)盛水互泼取乐。史载“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资治通鉴》卷二○八)
南朝刘宋时,宋明宗曾在宫内举办别开生面的泼寒胡戏,让皇族妇女裸体舞之,以为欢笑。(《宋书*后妃传》)。一般的泼水戏当然没这么刺激,但也是所穿甚少。
那个阵势,很难想象有多壮观。据唐人吕元泰的描述,那是满街满巷“相率为队,骏马胡服……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 《新唐书*吕元泰传》)。
西风东渐,乐不思蜀。
这样的日子,岂是再活五百年能撒手的!
但就在此时,上阳宫内却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瑟瑟寒风中,一代女皇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于仙居殿与世长辞,终年82岁。
武则天在临死之前的心情如何,是悲愤?是颓丧?还是无奈?无史可考。
但可以推断的是,她在死前头脑仍非常清晰,召集中宗、相王、太平公主、武三思等托付后事,口述了一份遗诏。
遗诏的全文,史所不载;但综合各书可以看出大略。
归纳起来,武则天的“临终遗制”包括如下内容:
一、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二、 入李唐宗庙祭享,归葬乾陵;
三、 王皇后、萧淑妃二家及诸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受连累者,均令其复业;
四、 恢复武三思、袁恕己以前被削减的实封。
寥寥数条,可以窥见女皇死前的心情,也可以看出她最为牵念的身后大事。
人之将死,其心也随和。可以推断出,武则天对自己一生努力的成果与后世可能的评价,都做过相当冷静的思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