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被赐名“武媚”之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儿。
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一个名儿吧。
后来她当政,新创了19个汉字,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字“曌”。此字音“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其造字灵感无疑是来自她的那个法名。当今也有人说,武则天原名为“照”,后改为“曌”,但无证据,猜测而已。
武则天自我命名为“武曌”,这是她最应该流传于后世的名字。
但是,因为她闹过“武周革命”,后世很多人比较厌恶她,所造的新字没人沿用,她为自己取的名字大家也不认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就简单地叫她“武后”,这和“王太后”、“李太后”其实并无区别,不过“后”而姓“武”,又能让人们谈论谈论的,在她以后是绝无可能有了,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那么“则天”一名从何而来?原来,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大周革命”玩完了,儿子中宗复位,给她上了一个“则天大圣帝”的尊号。武氏死,有遗制嘱咐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个谥号,就是“则天”的由来。“则天”是个啥意思?《论语》里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意思是:以天道为法则——这确实够大气!
至于“武则天”三字成为她老人家的名字,据天涯社区历史版主萧让说:“是近代才开始流行的,我很怀疑她是否会喜欢这样的称呼。”(《武则天——女皇之路》)女皇帝当然不可能喜欢这名字。武则天,这与“朱洪武”、“孙大圣”差可比拟,似乎有点儿调侃味道,却不想,如今成了她法定的名字。
草民我以为:武则天在当今的历史书上不能叫自己的真实名字,其原因,是皇民时代的“反篡逆观念”仍在发生潜作用。你仔细品,就是这问题。历史的荒诞,常见于这种细节之中。
那么,在武则天出生之后,到受赐媚名之前,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呢?肯定有。台湾历史学家雷家骥先生和天涯版主萧让女史,都分别有令人信服的考证。
据雷家骥先生考证,《旧唐书*孙处约传》载,有一个叫孙处约的人,在武后时期因“避中宫(皇后)讳,改名茂道”,同时有其他记载表明,唯一可能避讳的字只能是“约”字。因此武则天的原名可能叫“武约”。此为一说。
另外,据天涯版主萧让女士考证,《新唐书*地理志》载:“华州……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名”。此外还有“华阴,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龙元年复曰华阴”。垂拱年间(685-688年)为武则天准备登基的时期,神龙元年(705年)则为中宗复位的时间,所以说武则天的名讳中有个“华”字,当为可信。而且民间还有传说,武则天的闺名就叫“华姑”,看来其源有自。她的本名叫“武华”,这也为一说。
武则天的名字问题,大致也就如此了。关于她的出生地,史上也有异议。比较公认的一种,是说她出生在长安。而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出生在利州(今四川广元)。这都是根据她出生时父亲在哪里任职而推断的。
武士彟在长安当了5年的工部尚书,各种资料表明,武则天就生于这个时候,不可能再晚。之后武士彟赴扬州,不久又转调利州,都是任的军职。如果武则天是生在老爸在利州的任上,那就要比史料上记载的年龄起码少两岁以上了,因此不可能。在户口簿上,武则天最初应是光荣的首都居民。
关于她的出生年份,也有武德六年、七年和八年(623、624、625年)三种说法。我们不管那些了,取其大概就行。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武则天的籍贯为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老家就在县城北4公里外的南徐村,迄今村中仍存有武则天庙。
文水,这可是个出女英雄的地方。刘胡兰烈士的老家就在县城东17公里处。
武则天对自己家族的这个发祥地相当认可,革命以后,曾改并州为“北都”,意为“龙兴之地”。她还仿效汉高祖,几度回老家去见父老,为故里百姓世代免赋税,唱一唱衣锦还乡的《大风歌》。
好了,武则天的基本情况就探讨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什么样的老爸,才能养育出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女皇帝?
2、颇有胆略的“义军”后勤部长
武则天的老爸究竟怎么样?我们先看看这个武氏家族。
魏晋以来,社会上渐渐形成了两大阶级——世代做官的和永远做不上官的。这就是所谓“世族”和“寒门”。武家是夹在中间的一个尴尬阶层——小公务员。
从武士彟往上数,五代祖宗都是幕僚、副职之类,离王、谢这样的豪门差得远,属于“小姓”,但也不是“寒”到了底的小老百姓。
武则天的爷爷武华,官职还挺体面,是隋朝的东都(洛阳)丞,可是几个儿子却一个当官的没有,长兄武士稜务农,二哥武士逸在隋府军中当小兵。老三武士彟做的是木材生意。那时候的木材,有如今天的钢筋水泥,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筑材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